波士頓地區中山大學校友表示熱烈祝賀 陳雨沛入選MIT亞太區青年創新人名單

波士頓地區的中山大學校友10日給記者傳來好消息,中大校友陳雨沛博士入選9月9日公布的2024年《麻省理工科技評論》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名單。陳雨沛博是中山大學醫科首位獲此獎項的學者。

據報道,中國科學院院士朱美芳、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Seeram Ramakrishna等專家受邀出席亞太區「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名單發布會,並為入選者頒獎。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放療科陳雨沛副主任醫師、研究員因其在鼻咽癌精准診治領域的學術貢獻而入選。在波士頓的眾多中大校友中,有很多在本地的各大醫院及研究機構從事癌症診斷和治療的生命科學研究。

陳雨沛博士畢業於中山大學臨床醫學八年制,師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馬駿院士,曾任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鼻咽癌臨床試驗協作組委員和中國-美國臨床腫瘤學會鼻咽癌聯合指南專家組委員,現任放療科副主任醫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於鼻咽癌轉移機制及精準治療策略,發表一作/通訊論文多篇。陳雨沛教授擅長鼻咽癌的分子分型和精准治療策略,曾入選「中國科協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和「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獲得人民網「人民好醫生」等榮譽,並作為主要成員榮獲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高等學校科技進步一等獎等科研獎勵。

今年恰逢中山大學百年華誕,陳雨沛博士獲此殊榮。今日的廣州中山大學形成了三校區五校園統籌發展的辦學格局和文理醫工農藝綜合發展的學科布局。波士頓地區的中大校友們表示,孫中山先生辦學之初衷是「為社會福,為邦家光」,「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百年來,中山大學秉承偉人志業,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陳雨沛博士在鼻咽癌精準診治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讓校友們感到非常驕傲。

據介紹,國立廣東大學於1924年11月12日,以鄒魯為校長,文科學長為楊壽昌,理科學長為郜重魁。不少知名學者被聘來校任教,如文科的郭沫若、鬱達夫、鄭伯奇、成仿吾等。理科的何衍睿、張雲、陳宗南等。當時國立廣東大學分處廣州四個地方,惟校本部和文理兩學院、圖書館及附屬學校在文明路原高師所在地(今廣東貢院舊址)。該址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場和孫中山演講三民主義的場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後,廖仲愷提議將國立廣東大學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同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併入,中山大學增設醫科。

《麻省理工科技評論》隸屬於麻省理工學院,創刊於1899年。自1999年起,該雜誌每年從全球範圍內多個前沿學科和科技領域中,如生物醫藥科技、能源資料、人工智慧、量子計算與通信等,遴選出「35歲以下科技創新35人」(Innovators Under 35)。歷屆入選者包括CRISPR基因編輯科技發明者張鋒教授、生物成像科技先鋒莊小威教授、谷歌創始人拉裏·佩奇和謝爾蓋·布林、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等。為了讓更多青年學者獲得關注,Innovators Under 35自2014年起在亞太地區開展區域性評選。本報記者李强波士頓報道

陳雨沛教授和他的研究團隊在實驗室合影。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