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霍詠強 星島中文電台時事觀察
新加坡每年都出現的爭議,去年,英國億萬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在一篇題為《新加坡你怎麼了?》的博客帖文中,指新加坡固執地堅持執行死刑,尤其是針對毒品犯罪,是「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他還稱「執行死刑的頻率日益增加」是「新加坡聲譽的污點」。
7月28日新加坡國民薩里德維(Saridewi Djamani),因意圖販賣、持有約30公克海洛因被判有罪,2018年被判處死刑。
日前執行死刑,薩里德維成為2004年因販毒被處以絞刑的36歲美髮師嚴美芳之後,新加坡首位被處決的女性。
國際特赦組織批評新加坡是「去年處決毒品犯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其他還包括中國、沙地阿拉伯和伊朗。對照新加坡以死刑嚇阻販毒,台灣即使提高毒品犯罰則,但也難以產生嚇阻作用。
新加坡對販運鴉片者處以死刑之後的四年裡,販運到本地的鴉片平均淨重顯著減少了66%;在販運超過500克大麻面對強制死刑後的四年裡,毒販選擇販運超過這個數量的可能性降低了15至19個百分點。
死刑不是應付毒品問題的唯一手段,但卻能產生巨大嚇阻作用,事實說明包含這一手段的抗毒方略行之有效。
毒販和運毒者可能被判處死刑,是新加坡早已有之的刑罰,在所有關卡和機場,也有明顯的警示。令人不解的是BBC為何對此案如此感興趣並大事報道,連續發表了四篇有關報道,其中一篇的大字標題還蓋過烏克蘭戰爭,但對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就東南亞毒品嚴峻形勢發表的報告,卻隻字不提。
該辦公室上個月初發表的報告說,去年,合成毒品的生產和走私,數量之大破歷來紀錄,在東亞和東南亞,合成毒品的交易也持續擴大。這一年,在這個地區被破獲的甲基安非他命丸達到172噸,超過10億顆。破獲量是10年前的七倍。
去年所破獲的結晶甲安(甲基安非他命的一種)也達到79噸,相當於10年前的八倍。這主要是毒品集團和武裝組織利用冠病疫情和金三角和附近一帶的政治不穩定,大肆生產毒品供應市場。
對這一毒品形勢的嚴峻性,BBC和一些反死刑組織一樣,視而不見。他們盲目地反對並要求所有國家廢除死刑,完全無視毒品對個人、家庭和社會所造成的巨大禍害。對地處東南亞貨運、物流和航空樞紐的新加坡而言,毒品泛濫的威脅尤其可怕。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死刑的嚇阻,毒品必定如潮水般湧入,形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死刑對毒販和運毒者所起的嚇阻作用不言而喻。如果沒有這一層會賠上性命的震懾,必然會有更多運毒者以身試法,在金錢誘惑下鋌而走險,也肯定會越帶越多,而不會總是在死刑門檻之下的數量。
其實,早在建國總理李光耀時代,毒販死刑的問題就已在「唇槍舌劍」節目上辯論過。時隔多年,整個世界的毒品形勢可謂每況愈下,很多西方國家也在毒品戰中敗退,並實行了合法注射、大麻合法化、配售處方類阿片等措施,打開了毒品合法化的潘朵拉盒子,結果是濫用毒品的形勢失控,過量吸食毒品死亡個案逐年上升。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報告,去年,全世界就有50萬人因濫用毒品死亡,其中70%是過量服用阿片類藥物。
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今年5月發布的初步數據顯示,去年美國有約10萬7000多人死於過量吸食毒品,比前一年增加近15%,其中服食過量阿片類藥物致死者最多,估計超過8萬人。
諷刺的是,如此嚴重的社會問題卻沒有引起媒體足夠的關注,反而是在一名運毒死囚身上大做文章:「一個販毒者的死亡是場悲劇,但千百萬個嗜毒者的死亡只是個統計數字。」
死刑並不是新加坡應付毒品問題的唯一手段,但卻是能產生巨大嚇阻作用的手段,時間和事實說明,包含這一手段的新加坡抗毒方略是行之有效的,因此,盡管時不時有各種外來雜音干擾甚或挑釁,我們必須堅定信心,堅守我們的抗毒陣地。
不為「強盜邏輯」所迷:每個死刑後都有無數無辜者。法律是讓守法公民得到合理、公平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