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端午節,大家有做節嗎?吃點 子?觀看龍舟比賽節目?還是游一場龍舟水?
媽媽在上星期已急不及待約各人的時間做節吃晚飯,由於我和弟弟都各自有兩頭住家要做節,每逢喜慶節日家庭聚餐都得先預早安排,加上每逢六月都是侄女侄仔忙應付考試的時間,這頓端午節的家庭晚飯就乾脆免了。
一年四季都有做節的家庭聚餐,團年飯、新年團拜、中秋聖誕、爺爺 生日、父親節、母親節……清明節也會相約一起拜山吃燒肉郊外聚餐,就連佛誕,自小在佛教學校成長的我,以前也會參加學校大雄寶殿內的浴佛節吃齋禮佛,唯獨是端午節是最沒有節日氣氛的一個節日,很多時候只是當為額外一天的公眾假期休息。
記得小學時候讀書,端午節應該是紀念春秋戰國時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人們為了避免江中的大魚吃了屈原的屍身,所以把 子拋入江中讓大魚吃掉,也有扒龍舟驅散江中的大魚,那麼,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投江自盡的節日?還是屈原選擇了在端午節當天投江自盡?究竟有雞先還是有蛋先?有端午節先還是有屈原先?
在網上很容易找到了端午節起源的答案,說法也有很多,以下是我得出的答案:「端午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的好天氣之日,所以五月初五被稱為端午節、端陽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農曆五月初五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