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對「後天努力」

請問天下父母,可以揀的話,寧願子女做哪一樣?

  中國人早說過:「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世說新語》孔融)。又:「少年得志大不幸」,還有:「千金難買少年窮」。

  現代人怎肯等?連民初的張愛玲,也急不及待:「成名要趁早。」

  掃興的是:以上諸位,包括孔融、王勃、三毛、莎岡、張愛玲等等,年輕時真的如明星般閃亮。無奈,中年後俱黯然,正是應了「大未必佳」,想不到後來的日子那樣難過。

  最現成,兜口兜面的,是《壯志凌雲》二集,電影內外的殘酷對照。

  湯告魯斯演的「獨行俠」,與韋基馬的「冰人/佬」,三十六年後重逢,前者壓倒性勝利。

  當初相遇,誰知道時間的威力?

  韋基馬屬「少年得志」型,心高氣傲,以「學霸」/「精英」/「優等生」自居。可惜運強,氣弱。

  太早發力了,無以為繼。到真的要擔戲,獨挑大梁之時,元氣不足。

  湯哥卻是「後天努力」型。沒後台,沒背景,沒學歷。先天有讀寫障礙,缺乏演技修養。對電影卻有無限熱誠。不惜燃燒自己,改進再改進,努力再努力。擇善固執,做對種種決定,為滿足全球觀眾。

  結果求仁得仁。各自努力,三十六年後,韋基馬才發覺,今世的代表作,竟是止於《壯志凌雲》的半部戲。到第二集,已是身罹惡疾,有口難言,行動不自由。

  原來只要你活得夠長,自會看到這些人生對比。間中,可以極度重口味。正如馬克吐溫的《乞丐與王子》、古龍《絕代雙驕》的「花無缺」與「小魚兒」。

  試問誰不想「少年得志」?不料有這樣,沒那樣。我得志了,自然看不起人,以為一切來得很容易。於是不懂珍惜、不懂持續。十年八年後,很快被取代,被擱在一旁,無聲無息地腐爛。

  湯哥那種「後天努力」,來自早期的多次挫折與失敗。要生存下去,一定要想辦法,努力爭取,不惜死纏爛打。

  以上種種,天才少年不懂,亦不屑做,於是失敗。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