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陪診員有市場

(李光會 中國)

「90後護士辭職做起全職陪診員」「冰城悄現職業陪診員」「鄭州90後女孩做陪診服務」……近日,「陪診員」這門職業在多家媒體的報道下受到網友關注。儘管不被部分網友看好,但有資料顯示,作為新興職業的「陪診員」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據不完全統計,電商平台上提供陪診服務的店舖超過500家,生意好的店舖月銷達上千單。

陪診員,顧名思義,就是陪患者到醫院就診的職業。這份工作雖然聽起來很簡單,但要做的事情不簡單,除了陪患者就醫,陪診員還需要代問診、幫拿藥、取報告等,一名好的陪診員,還需要提供心理上的服務,比如全身心陪護患者、對患者情緒感同身受、有分寸地進行情感輸送。這些服務除了能夠緩解患者緊張的情緒,也能夠帶給患者精神上的慰藉。

有需求就有市場,陪診職業興起的背後,反映出這個時代部分人群的看病難題。

據了解,「陪診員」的主要客戶以老人、孕婦和外地人員為主。空巢老人看病的無助,獨居青年的孤獨,以及患者行動不便,讓陪診行業有了潛在的巨大市場,除此之外,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異地就醫沒有經驗、線上線下就醫流程複雜等難題,也催生了這一職業。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陪診員」的出現是一種福音,緩解了部分人群「就醫難」的無奈與尷尬。

當然,新興職業在帶給人們方便的同時,也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有人擔心「陪診員」會發展成為「合法的黃牛」,或者存在坑錢拐騙的行為,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的監督與管理,也需要行業本身的自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職業一定程度上填補了時代的一個小缺口。正規「陪診員」更像是患者與醫院之間的溝通人與聯絡員,起到協調作用。

也許,疫情下「陪診員」的作用遠不止於此,期待從事這一職業的年輕人們發掘出更大的潛力。實際上,大部分類似於「陪診員」的新興職業,都是由新一代青年開創的,這些新興職業不僅戳中當代人的痛點,具有潛在市場,而且富有溫度,並不像某些網友所說的「沒有意義」。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