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軌敘事:重新解讀針灸傳入美國的歷史--從賴斯頓到楊振寧

五十年來,當中醫針灸在美國從「東方奇術」逐漸發展為受人尊敬的補充與替代醫學時,我們似乎只記住了一個故事——一個關於《紐約時報》著名記者詹姆斯·賴斯頓的故事。

這個故事是真實的,也是必要的。但今天,我必須指出,這僅僅是歷史的「表層」。

在研究中,我發現這個「單一敘事」嚴重簡化了歷史,它掩蓋了另一條平行、且在政治層面更為關鍵的「精英路線」。如果我們忽視了這條線,我們就無法理解為什麼中醫針灸能如此迅速地突破美國政府和主流醫學界的封鎖。

事實是,中醫針灸的傳入是一個「雙軌敘事」,它依靠的是兩股力量:賴斯頓(James Reston):大眾輿論的「引爆者」以及楊振寧(Chen-Ning Yang):科學與政策的「認證者」。

民間線:賴斯頓的「轟動」

我們必須承認賴斯頓的功勞。他於1971年7月26日在《紐約時報》發表報道〈Now, About My Operation in Peking〉,這是中醫針灸在美國的第一次輿論級「引爆」。

他的身份–美國最權威的記者–以及他的親身經歷:在闌尾炎術後通過中醫針灸緩解疼痛,讓數百萬美國人第一次認識了「Acupuncture」這個詞。他創造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民眾好奇心。

但賴斯頓的貢獻也僅止於此。他提供的是「個人體驗」,而非主流醫學界要求的「科學證據」。在冷戰高峰期,美國主流醫學界(以美國醫學會 AMA 為代表)與聯邦行政部門普遍將「紅色中國」視為威脅,一名記者的奇聞軼事根本不足以成為政策依據,也不可能促使NIH等聯邦科研機構介入研究,或讓針灸進入國家醫療政策的視野。

在美國,醫療執業是否合法屬於各州權力,各州固然可以自行立法允許針灸師執照化,但這僅代表「職業可以存在」,並不等於「進入主流醫療體系」。要讓針灸從唐人街的民間實踐走向制度化醫療,最終仍必須得到聯邦層面的承認–包括外交觀察、科學研究資助、退伍軍人醫療體系、乃至後來 Medicare、NIH、FDA 等機構的態度。

因此,賴斯頓的報道只能引發大眾輿論,卻無法推動制度結構的改變;真正讓針灸從「東方奇術」成為「美國醫療體系可討論的技術」的,是其後出現的高層見證、科學權威背書與聯邦政府的正式介入。

精英線:從楊振寧到尼克森的「權威認證鏈」

這才是歷史的關鍵另一半,也是針灸突破體制壁壘的核心力量。

第一環:楊振寧的科學背書

在賴斯頓引爆大眾輿論後57天,楊振寧教授於1971年9月21日在他任教的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SUNY Stony Brook)發表題為《我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印象》的公開演講。

在演講後一個月,石溪分校中文校刊《石溪通訊》在1971年10月22日第2期,將演講內容全文中譯刊登於頭版。

頭版大標題為毛澤東詩句,分兩行排印:

為有犧牲多壯志

敢教日月換新天

大標題下的小標題明確標示:

楊振寧先生講中華人民共和國之行印象中譯全文

楊振寧在演講中,詳細描述他親眼見證的針刺麻醉實例。這些證據層級遠高於賴斯頓的「術後止痛」。楊振寧的諾貝爾獎得主身份,為這一現象提供了頂級的「科學背書」。

第二環:尼克森訪華與「醫療外交」的實證

楊振寧的報告,促使「醫療科技交流」成為尼克森1972年2月訪華的重要議程。其中,針刺麻醉的展示成為「醫療外交」的關鍵環節。

時任美國總統醫生沃爾特·R·特卡奇(Walter R. Tkach)作為代表團成員,在北京實地觀摩了為外賓安排的針剌麻醉項目。歷史資料表明,特卡奇於1972年7月在《讀者文摘》(Reader’s Digest)發表題為〈我見證針灸見效〉(”I Watched Acupuncture Work”)的文章,闡述了他的觀察結論。

作為總統醫生的專業身份,使他的見證具有特殊公信力。這份來自西方醫學權威的第一手報告,為美國主流醫學界認識針灸提供了重要參考,推動了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等機構對針灸展開系統性研究。

歷史為何會「跑偏」?

我們已經還原了「雙軌敘事」。但下一個問題是:為什麼五十年來,美國中醫針灸界會選擇性地遺忘楊振寧與尼克森訪華的「精英線」,而只記住賴斯頓的「民間線」?

答案其實十分現實:

(1)華裔社區的政治陰影

當年在美國從事中醫的華裔族群,多是國共內戰或冷戰背景的移民。楊振寧和尼克森訪華對新中國成就的讚揚,帶有他們內心深處難以抹去的政治陰影,因此形成了刻意迴避與「選擇性失憶」。

(2)市場敘事決定歷史敘事

賴斯頓的故事簡單、有戲劇性、與患者需求直接相關。

楊振寧和特卡奇的故事複雜、學術、且帶有濃厚的政治與外交色彩。

市場自然選擇前者,遺忘後者。

(3)針刺麻醉的「尷尬命運」

它原本是打開美國大門最關鍵的「敲門磚」。但在大門打開後,這個「敲門磚」本身在美國的臨床實踐中卻被幾乎完全拋棄。

雙軌起源塑造今日美國針灸業態

賴斯頓的遺產:市場線催生了數以萬計的「持照針灸師」群體,是市場導向的行業主力。

楊振寧的遺產:科學與體制線催生了「醫學針灸」、NIH的研究體系,以及被主流學術醫院接納的針灸門診。

歷史的全貌是賴斯頓用他的新聞報道,踢開了中醫針灸進入美國社會大眾的大門;楊振寧用他的科學權威,為針灸進入美國政府和科學殿堂提供了「通行證」。

尼克森訪華及其醫生的見證,則是用最高級別的政治外交行動,將這張「通行證」蓋上了官方印章。

沒有賴斯頓,中醫針灸在美國的普及可能會晚很多年;但沒有楊振寧和尼克森訪華的推動,中醫針灸很可能永遠無法跨過美國主流醫學界和政府的門檻,只會停留在「唐人街的奇術」。

這,才是1971年中醫針灸傳入美國奇蹟的完整真相。

▍于家山 阿罕布拉 ▍

星島廣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