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南極探險隊尼姆羅德考察隊(Nimrod Expedition)在1910年遇上困境。沙克爾頓(Ernest Shackleton)領隊的隊伍創下當時最南端前進紀錄,但錯估歸程所需時間,補給未到手便已耗盡食物,身心俱疲。在缺糧之下,他們求助於醫療包內有一瓶藥,「Forced March tablets」,藥片以可卡因(cocaine)及非洲可樂果(kola nut)製成,能提升警覺與耐力,隊員靠着藥效勉強回到安全地帶。
艾瑞克馬歇爾Eric Marshall、法蘭克懷爾德Frank Wild和歐內斯特沙克爾頓Ernest Shackleton在他們到達的最南端緯度(南緯88°23′)的合照。尼姆羅德探險隊,1909年1月9日
聰明的讀者應該已經發現這個故事與「可樂」的關係。Coca-Cola這個名字正是取自可卡因(cocaine)與可樂果(kola nut)這兩種成份。
可樂果原產於西非熱帶雨林,是當地重要的文化象徵。伊博族(Igbo)視其為神聖之物,用以款待賓客;在約魯巴(Yoruba)部落中,可樂果常見於婚禮、喪禮及占卜儀式。
可樂果
可樂果的咖啡因含量可高達2.5%,大約是咖啡豆中咖啡因含量的兩倍,另外還含有微量的可可鹼。這兩種成份都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從而產生諸如提神醒腦等效果,並增加肌肉和肺部的血流量,因而長期出現在西非傳統醫療中。
可樂果的歷史同時帶着苦味。早在十世紀,部分西非群體以可樂果作為交易俘虜的物品。十六世紀葡萄牙及非裔葡萄牙商人以同樣方式交換人口,再將被掠者賣往大西洋彼岸。十七世紀,可樂果傳入美洲。有口述記載指被奴役者把種子藏在衣物與頭髮之間帶過大海。種植園主得知可樂果能提神後,把它用來強迫更多勞動。不過在牙買加、古巴及巴西,一些被奴役的群體成功自行栽種,讓文化與儀式得以延續。
十九世紀末,可樂果引起歐美藥劑師注意,各種帶有可樂成分的藥品與食品出現在藥房貨架,並與古柯葉(Coca Leaf 即,可卡因的原材)提取物合用,催生了沙克爾頓使用的強行軍藥片,英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亦用過。1886年,美國亞特蘭大藥劑師彭伯頓(John Pemberton)把可樂果與古柯葉配合,調製出早期的可口可樂配方,並聲稱能減輕頭痛與腸胃不適。
Erythroxylum novogranatense var. novogranatense (古柯)葉子與果實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非洲可樂果出口放緩,其中一個原因是同屬西非原產的可可豆興起。同一時期,可口可樂公司據稱大幅減少配方中的可樂果,但確實比例始終不公開。確定的是,1903年後配方已不再含可卡因。但可口可樂Coca-Cola這個名字,仍然為Coca和kola這兩種最初的材料合併而成,把含可卡因的歷史流傳下去。
今日,可樂果仍在部分飲品與保健品中可見,例如牙買加家庭常用的 Bissy 茶。這種茶被相信在十七世紀由奴隸船帶入加勒比海,是可樂果經歷漫長流徙後,依然承載文化記憶與傳統的一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