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腦癱嬰案|醫委會收回永久擱置聆訊決定 社協:當年負責秘書對案件零印象 「點講都係失職」

醫委會日前決定收回拖延達15年的雙非男嬰腦癱案「永久擱置聆訊」的決定,意味案件將重新展開聆訊。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今早(24日)在電台節目中,進一步披露覆核聆訊過程。他指覆核聆訊於前日下午1時半恢復進行,控辯雙方各自陳述近一個多小時後,研訊小組退席商議約一小時,隨後宣布收回永久擱置聆訊的決定,整個過程歷時一個下午。

「永久擱置」兩大理由未能成立

彭鴻昌提到,研訊小組主席解釋稱,收回決定是因應社會聲音指出之前的法律觀點不夠全面。法律顧問其後找到相關案例,指出決定永久擱置聆訊時,除考慮醫生或被告方利益外,亦需平衡公眾利益及投訴人利益。因此,醫委會聽取控辯雙方就案例提供更多意見後,認為應平衡公眾利益,故收回原有決定。

彭鴻昌指出,永久擱置聆訊通常有兩大理據,一是無法進行合理聆訊,例如證物或證人已無法尋找或記憶;二是聆訊對被告造成壓逼性。但在此個案中,第一種情況並不適用,聆訊仍可合理進行。至於第二點,之前的延誤並未對醫生造成實質損害,而控方亦強調需具體證明損害所在,而非單純聲稱「時間太長不公」。

他續指,目前醫委會秘書處將盡快重新展開聆訊,至於具體何時啟動,當日並未明確時限,但期望盡快推進,不過理論上合理時間可能需時半年之內才能進行。但被告方仍有兩個法律程序可進行,一是28日內提出上訴,二是3個月內提出司法覆核。最終將視乎被告方法律分析後,選擇何種更合適的途徑行使權利,現時尚不確定被告是否會採取相關行動。

相關新聞:

雙非腦癱嬰案︱政府歡迎醫委會撤銷永久擱置聆訊決定 家屬:見到曙光

雙非子疑醫療事故致腦癱,家屬早前召開記者會回應。資料圖片
雙非子疑醫療事故致腦癱,家屬早前召開記者會回應。資料圖片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資料圖片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資料圖片

 

雙非男嬰腦癱案遭拖延聆訊15年,醫委會裁定永久終止研訊的決定引起爭議,日前覆核聆訊後決定收回永久擱置研訊的決定。資料圖片
雙非男嬰腦癱案遭拖延聆訊15年,醫委會裁定永久終止研訊的決定引起爭議,日前覆核聆訊後決定收回永久擱置研訊的決定。資料圖片

 

涉事案件家屬,父親黎志堅。資料圖片
涉事案件家屬,父親黎志堅。資料圖片

 

涉事案件家屬,母親彭紅英(右)。資料圖片
涉事案件家屬,母親彭紅英(右)。資料圖片

 

拖延15年原因成謎 秘書處「點講都係失職」

彭鴻昌表示,這宗個案拖延長達15年,尤其是2018年後完全音訊全無。醫委會秘書處曾尋找當年負責案件的秘書作供,但該秘書已於2023年調離秘書處,且對案件「沒有任何印象」,他直言原因已成「謎團」,「無論點講都好,醫委會秘書處咁樣都係一個失職」。

彭亦提到當日醫委會主席會後見記者時表示,今年年初已設立監察制度,秘書處需每月匯報投訴個案進度。他相信此制度是在去年底他們透過記者會揭露此個案後才設立,之前並無任何投訴進度監察機制。

家屬心情:從絕望到期待

醫委會改革於2018年落實,增加4位業外委員,相關個案實際上是在2018年之前提出的投訴及進行審訊,均屬於改革前的程序。彭鴻昌認為,在早期階段,醫委會內確實缺乏足夠的業外委員參與,儘管這些委員未必直接參與該案件的討論,但整體而言,增加業外委員有助於將社會各界的意見與聲音帶入醫委會。

他亦稱,投訴人家屬經歷多年等待,從原先「好絕望」到現在「見到一線曙光」,只盼能爭取應有的公道。他期待後續正式聆訊中,能獲得令當事人滿意的結果。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