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繁花》散場,誰來收拾一地雞毛?
一段錄音,把王家衛、秦雯、古二三個名字硬生生地推進了輿論漩渦。
更讓人唏噓的是,這場風暴的源頭,竟是兩年前那部被觀眾們熱夸「拍出了上海魂」的電視劇——《繁花》。
《繁花》帶來的,是光,是詩意,是煙火氣。
收聽完整內容,請點擊:
但「繁花似錦」的背後,卻是「滿地雞毛」的行業現實:獎項是否注水?署名到底是誰的?一線人員是否遭壓榨?權力如何不對等?為什麼一個編劇能被輕易替換?為什麼有人必須沉默?錄音只是導火索,真正爆炸的是這個行業長久累積的系統性不公。
古二選擇公開錄音,引發爭議,但這爭議本身就說明一件事:中國影視行業存在太多「只能私下說、不能公開講」的潛規則。
從「責任編輯」「改編」「文學策劃」的署名等級,到「誰能決定劇本生死」的隱性權力鏈條,再到「圈內人」「師徒制」構築出的排他生態——
它們共同塑造了一個讓創作者既依賴又恐懼的世界。
大家第一次發現:
原來署名不是榮耀,而是爭奪;
原來劇本不是創作,而是被瓜分;
原來作品成功,不代表創作者有聲音。
在這個體系里, 有人被替換、被消音、被降級署名,居然是司空見慣的常規操作。這些不是偶然,而是結構性問題。
當創作者被逼到極限,他們能做的維權方式少之又少——行業仲裁不健全,編劇工會不成體系,曝光往往成為唯一的「核按鈕」。
但曝光永遠是最不希望發生的方式。因為它意味着:正常途徑已經被堵死。
業內最迫切的改革,無疑是三件事:
合同透明、署名規範、權力制衡。
而現在古二曝光的這起事件,也許正是個不得不啟動的契機。
影視行業看似光鮮,其實處處是「沉默的規則」。
然而,一個行業若總靠沉默維持秩序,總有一天會被沉默反噬。
創作的世界,從來不只是光影和掌聲,還有權力、尊嚴和良心的較量。
真正的「繁花」,不是紅毯上的鎂光燈,而是那些仍在寫、在拍、在堅持的人。
他們用文字和鏡頭,讓真相開花。
延伸閱讀:
封面來源: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