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家山 南加州Moorpark
兩甲子星火,跨越時代的傳承。她生於金礦鎮之塵,長於《排華法案》之影,卻以教育為舟,社區為槳,於歧視與隔閡的洪流中,為世代華裔開闢航道。
尤方玉屏(Alice Fong Yu,1905 年3月2日—2000年12月19日),其名不僅永鐫於「三藩市首位華裔公立學校教師」之史冊,更象徵華裔女性以柔韌之姿,在美國主流教育體系中,為華文教育與文化認同點燃了不滅之燈塔。
她九十五載之生,乃破除族裔壁壘、性別桎梏與教育界限的「破壁史詩」。值此兩甲子誕辰之際,遙望其生平,星火燎原,意義深遠而崇高。
一、蓬門毓秀:在歧視的夾縫中生根發芽
1905年3月2日,尤方玉屏誕於加州內華達縣華工聚落之採金小鎮華盛頓。其父 Lonnie Tom曾任礦山監工並營雜貨鋪,母親Fong Chow勤儉持家。於《排華法案》的陰霾之下,父母仍堅守「詩書傳家,教育興邦」之念,傾力供養子女求學。
童年歷盡艱辛。先生晚年追憶,一家人曾賴屠宰場棄用之內臟果腹,餐巾需三度利用:先用於淨手,次用於擦灶,末用於掃地。作為十個孩子中的次女,她自幼便照料弟妹,十二歲起每日放學承擔家務,週末打工週薪僅五美元。
校園歧視尤為刺骨。白人學子常以「清蟲中國人」(Ching Chong Chinaman)辱罵,見之即避。先生從未還擊,唯將痛苦化為求學之堅毅。
方氏一門十子,七人得入大學深造,六姐妹皆成專業先驅:尤方玉屏開創華裔公立教師之先河,其妹米妮、瑪麗安、瑪莎亦分別首任華裔公共衛生護士、牙科保健師與幼兒教師。「寒門毓秀,荊布簪纓」,洵為此突破時代之華裔家庭寫照。
二、杏壇破壁:華文教育的文化擺渡人
1922 年,尤方玉屏報考三藩市州立師範學院,校長弗雷德里克·伯克坦言:「全美無學校願聘華人教師。」先生機敏作對:「吾畢業後,擬赴中華傳授英語。」此言終令校方折衷錄取。
1926年畢業之際,她在華裔子弟集中的Commodore Stockton襟馬多小學(現名劉貴明小學)實習,校長驚其能以中文與家長溝通,遂立即致函師範學院:「尤方玉屏畢業,即刻聘用。」此一紙聘書,實乃擊碎族裔壁壘之「破壁第一鑿」。
她的課堂融貫中西,並行不悖:既教授英語語法與社會科學,亦以中華故事傳遞文化精髓。她告誡門生:「欲成良好美國公民,必先保留本民族之優雅與克制。」
作為全校唯一雙語教師,她身兼數職:授課、輔導、翻譯、急救乃至社工。她淡然謂之:「旁人皆不願為,我便盡替校長做了——雖僅領教師之薪俸。」
在襟馬多小學執教三十四載,她以雙文化教育滋養無數華裔學子,亦使主流社會首次得見華人女性成為教育之中堅力量。
三、慈航普渡:由母性關懷到教育革新
1938年,她與報業編輯余永章結為伉儷,育有二子。次子Joal罹患腦性癱瘓後,先生於 1950年代重返柏克萊加州大學,精研特殊教育與語言矯正。她在日記中寫道:
「我將學生分組施教,使其不被孤立,亦免尷尬——他們不過是需要特別指導之學習者。」
她首創之「分組教學法」,使語言障礙學生在同儕支持下共同學習,既療愈發音之困,亦守護心靈之尊嚴。1970 年圓滿結束四十四載教學生涯時,其行其德堪稱「以慈心行專業,以渡志踐師道」。
四、巾幗擎天:華裔女性的公共覺醒
1924年6月15日,年僅十九歲的她聯合六位華裔女性創立「方圓社」,取義「行方而圓,學兼文理」,此為全美最早之華裔女性公益組織。她擲地有聲:「豈有巾櫛不預公事之理?」
抗戰時期,她率領社員義演義賣,募款援華,並積極抵制日貨;於《華文摘要》開設「玉盒」專欄,以筆墨破除偏見。她更借中華針線公會、基督教女青年會等組織,助不諳英語之華裔母親參與校務,構建移民家庭與教育體系的橋樑。
1974年當選中華歷史學會主席後,她推動華人墓園保護與華裔歷史教育。1976 年獲頒舊金山菲比·赫斯特獎章,彰顯其半世紀公益奉獻。「閫闈能擎半壁,釵裙亦拓八荒」,正是她拓展華裔女性公共空間之真實寫照。
五、德澤流芳:姓名成沃土,薪火育新苗
1996年,三藩市教育委員會以其名創立「尤方玉屏實驗學堂」(Alice Fong Yu Alternative School),此為全美首所中文沉浸式公立學府。該校以粵語為經、普通話為緯,實施幼小銜接雙語教育,屢獲「加州傑出學校」、「國家藍絲帶學校」等殊榮。
今日學子於星條旗下誦讀《詩經》,恰似先生遺訓回響:
「語言非徒器用,乃身份之根;學堂豈是圍牆,實文化之港。」
2000年12月19日,先生溘然長逝,享年九十五歲。其名已化教育沃土,精神薪火,永傳不息。
結語:擺渡人的世紀回響
九十五載春秋,她見證華裔自「無聲之群」至「雙語和鳴」的世紀嬗變。以教師之熱忱、母親之慈悲、組織者之遠見與改革者之勇氣,她圓滿完成了時代賦予的破壁使命。
若說早期僑史多為緘默之敘事,她便是以行動為墨、生命為卷的執筆人。今聞學堂童聲琅琅,猶聞其訓:
「教育之極詣,在使遊子立於兩儀之間,不俯不仰,中正堂堂。」她,永遠是美國華文教育史上最值得銘記的擺渡人。
後記·勵賢
蓋聞:至德不孤,青史長存。尤君方玉屏以巾幗之身,開華教先河;秉燭火之明,照異域迷途。其生平昭示:華文教育雖無錙銖之利,實有千秋之功;社區服務縱乏眼前之報,必獲萬世之名。
觀今之華人社群,賢達雲集:各學區之俊彥、同鄉會之耆宿、商會行社之領袖,皆負經緯之才。若效先賢遺風,以文教為舟楫,以公益為津梁,則不僅立當代之功業,更可垂範於永恆。昔方君破種族之堅冰,今諸子當續文化之薪火。
夫名垂青史者,非必居廟堂之高,而在澤被桑梓之遠。但使華文不絕於新土,漢韻長流於異邦,則今日之耕耘,皆成來日之豐碑。願諸君莫以道遠而躊躇,勿因利薄而逡巡。
誠能若此,則他年史筆如椽,必銘諸君姓字;後世景行仰止,當傳今日佳話。方寸丹心映汗青,千秋大業在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