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代表在吉隆坡舉行的第5輪經貿磋商中,就對等關稅暫停期延長、芬太尼關稅、農產品貿易、出口管制等問題達成一個基本框架,為兩國元首周末在韓國舉行會晤,甚至簽署貿易協議奠定堅實基礎。從第5輪磋商所透露出來的細節可見,雙方互相讓步的空間仍然存在,沒有「撕破臉」,這有利於紓緩兩國「對峙」之局面。當然,這遠遠並不意味著中美兩國當前結構性矛盾已獲徹底解決,有如此想法是不夠務實的。
前4輪談判的過程,大體上可用談談打打、跌跌碰碰去概括,既有成績也有暗湧。包括在馬德里第4輪談判後,美國收緊對華科技出口,中國不甘示弱,以加強版的稀土出口管制作反制。然後特朗普再以對中國商品加徵100%關稅相威脅,雙方你來我往,就是累積籌碼,為未來的貿易談判爭取更大優勢。
那麼,哪一方更想早日達成貿易協議呢?顯然是特朗普。他在4月初公布「對等關稅」以來,立場一再後撤,包括中國在內,所有受到威脅的國家都明白,美國關稅威脅不外如是。
到了目前這個階段,美國恫嚇不了中國,反而受到中國強力反制——只要嚴格執行稀土出口管制,即可對美國高科技產業「一劍封喉」;拒購美國大豆,重創美國農民生計,打擊共和黨在中期選舉的選情。所以,特朗普是以萬分焦急的心情去推進對華談判的。
中國則不然,既不輕言妥協,也不急於達成協議。曾幾何時,中國畏懼關稅,但現已通過出口多元化,擺脫了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美國高科技出口禁令確會拖慢中國的發展步伐,但無法阻斷中國的進步,因為在愛國熱情驅使下,內地科企「自立自強」已做出不俗的成績。中國之所以選擇與美國談判,既是因為看到中美關係的重要性,也是為了執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既定方針。
外長王毅昨天不點名批評美國動輒「退群毀約」,顯然是對特朗普的告誡。中美關係異常複雜,反反復覆。過去幾年,不論特朗普第一任期還是拜登任內,中美舉行過多次峰會,達成過一些共識,但相對友好的氣氛總是很快就告終,一輪又一輪的博弈接連上演。這次吉隆坡談判的「框架」即使最終兌現成為正式貿易協議,肯定也不意味著矛盾的終結。
但從中國的方面看,畢竟在與美國交手的過程中累積了很多經驗智慧,包括意識到特朗普不願美股崩盤,所以一切對華「極限施壓」一定雷聲大雨點小;從美國的一方看,貿易戰打打談談,它肯定也察覺到自身局限,包括關稅、半導體出口禁令的「邊際效用」已越來越小。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李成鋼說:「美方表達立場是強硬的,中方維護利益是堅定的。」我們認為,中國的堅定是貨真價實的,看似強硬的美國,卻是色厲內荏,因為它確實已無太多籌碼在手了。正正因為美國籌碼越來越少,在貿易問題上越來越難興風作浪,「習特會」協議簽署後,這份協議短期內被撕毀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看即使特朗普毀約,也不可怕,因為中國已經掌握了管控分歧和摩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