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蠅危機暴露生物安全挑戰

一種能將活體動物從內到外啃食致死的寄生蟲悄然越境,給整個畜牧業和公共衛生網路拉響警報。美國發現首例人類感染「新世界螺旋蠅」病例,患者在薩爾瓦多旅行後返回美國。儘管衛生部門強調對公共衛生風險「非常低」,患者已經接受治療,但這事還是引發了畜牧業界的深切擔憂。

新世界螺旋蠅是一種寄生在牲畜的蒼蠅,其名稱來源於其幼蟲啃食肉體的方式——就像螺絲釘被擰進木頭一樣。雌蠅會在溫血動物的傷口上產卵,卵孵化後,幼蟲會用銳利的口器鑽進入活體組織,如果沒有及時治療,最終會活活把宿主啃死。此次人類病例的出現,標誌著這種主要影響動物的寄生蟲向人類傳播的潛在風險成為現實。

一隻雌性新世界螺旋蠅一生中可產下多達3000枚卵,使這種寄生蟲對牲畜、野生動物和寵物等造成相當大的危害。被感染後的治療過程相當繁瑣,需要清除幼蟲,徹底清理傷口並消毒。農業部估計,若爆發螺旋蠅疫情,光是全美最大養牛州德州一地,就可能因牲畜死亡、勞動成本與藥物開支,導致約18億美元的經濟損失。今年5月,美國已暫停從南部邊境口岸進口活牛、馬及野牛。

美國在1960年代曾經徹底根除螺旋蠅。當時研究人員採用了一種創新的「昆蟲不育技術」(SIT)——大量釋放不孕公蠅,讓它們與野生雌蠅交配,從而產下無法孵化的卵。從1962年到1975年間,美國和墨西哥就培育並釋放了超過940億隻絕育雄性蒼蠅,成功消滅了螺旋蠅。然而根據農業部數據,自2023年以來,螺旋蠅已從中美洲向北擴散至墨西哥,並在古巴、海地、多米尼加及南美多國造成危害。

面對螺旋蠅北移的威脅,農業部長羅林斯6月在德州宣佈,將重新啟動培育不孕蠅的製造設施,該設施預計得花2、3年時間才能重新上線。

2023年7月至12月雨季期間,非洲的塞內加爾也經歷了嚴重的舊世界螺旋蠅疫情。最初人們認為是新世界螺旋蠅的入侵導致了疫情,但DNA檢測結果顯示,罪魁禍首是已經在非洲大陸流行的舊世界螺旋蠅(Chrysomya bezziana)。而昆蟲不育技術並不適用於舊世界螺旋蠅,只能通過使用殺蟲劑等措施預防,這顯示了不同種類螺旋蠅需要不同的防控策略。

面對螺旋蠅威脅再現,美國需要在多個層面的採取應對。包括在國家層面加強監控,確保所有人都能獲得最好的治療,以及開展系統的宣傳教育。如果未來疫情進一步蔓延開來,消費者可能會面臨肉類價格上漲的壓力。

大多數美國人都認為寄生蟲病只發生在貧窮和發展中國家,或者只是在國外旅行時感染的疾病。然而,寄生蟲感染也發生在美國,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影響數百萬人。它們通常不易察覺,症狀也很少。很多時候,這些感染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包括癲癇、失明、妊娠並發症、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根據感染人數、疾病嚴重程度或人們預防和治療的能力,將五種被忽視的寄生蟲感染列為公共衛生行動的重點——恰加斯病、囊蟲病、弓蛔蟲病、弓形蟲病和滴蟲病。如今寄生蟲的威脅與五年前一樣高,唯一的區別是,醫療機構幾乎放棄了開展必要的工作——在危險的醫療後果發生之前進行預防。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