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麻州倍得福(Bedford)鎮長大的華裔鋼琴家陸逸軒(Eric Lu),於20日在波蘭華沙舉行的第十九屆國際蕭邦鋼琴大賽中脫穎而出,奪得冠軍,引起世界經典樂壇的關注。中華表演藝術基金會創始人譚嘉陵老師、東方之聲合唱團指揮、鋼琴家郭凌等好友對陸逸軒和他的父母表示熱烈的祝賀。
這場五年一度、全球矚目的比賽吸引了創紀錄的64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報名,其中162人晉級預選賽,最終有84位選手代表19個國家參與正式競賽。經過層層選拔,最終只有11位鋼琴家進入決賽,由華沙愛樂樂團在指揮Andrzej Boreyko帶領下,演奏蕭邦的兩首鋼琴協奏曲及《幻想波蘭舞曲作品61》。由Garrick Ohlsson領銜的17人評審團最終一致推舉27歲的陸逸軒為冠軍。
領獎時,陸逸軒激動表示:「這真是夢想成真。我感謝全世界所有在線觀賽的蕭邦愛好者,也感謝在場的華沙觀眾,更要感謝評審團給予我這份殊榮。能在這個舞台上演奏蕭邦,對我而言是最深的榮幸。」
成長於波士頓古典樂重鎮
陸逸軒1997年出生於麻州,成長於波士頓郊區貝德福鎮的華人家庭,從小家庭文化背景中融合了東方的嚴謹與西方的自由。更重要的,是波士頓這座城市本身——全美最具古典音樂底蘊的城市之一,對他成長的深遠影響。波士頓不僅是波士頓交響樂團(BSO)與新英格蘭音樂學院(NEC)的所在地,更擁有豐富的音樂教育與演出資源,從小培育出無數音樂家。
陸逸軒正是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茁壯。他少年時期便活躍於波士頓地區的音樂圈,參加當地青年音樂會與慈善演出,並在名師指導下展現過人的音樂天賦。他的音樂旅程始於新英格蘭,但他的足跡早已遍佈世界各地。2018年,他在英國里茲國際鋼琴大賽中奪得首獎,成為自Murray Perahia以來首位贏得此殊榮的美國鋼琴家。此後,他陸續登上BBC Proms音樂節、好萊塢露天劇場、倫敦維格莫音樂廳與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等國際頂級舞台。
他曾與洛杉磯愛樂、西雅圖交響樂團、皇家利物浦愛樂、芬蘭電台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新加坡交響樂團等世界級樂團合作,並與名指揮如Vasily Petrenko、Sir Mark Elder、余隆等人合作演出。2020年,他為Warner Classics 錄製首張錄音室專輯《蕭邦24首前奏曲》與《舒曼鬼魂變奏曲》,榮登BBC《音樂雜誌》年度器樂專輯之一。
從波士頓到亞洲的雙向交流
雖然在歐美音樂界嶄露頭角,但陸逸軒始終與亞洲保持深厚連結。他的母親來自上海,父親來自台灣高雄,這讓他在文化上兼具東方的靜謐與西方的理性。陸逸軒母親溫蒂曾經告訴記者,陸逸軒從5歲半起師從原中國中央樂團的楊鏡川老師學琴,後經楊鏡川介紹,也從師於中國名鋼琴家殷承宗老師。2013年陸逸軒進入費城柯蒂斯(Curtis)音樂學院高中。
2018年與2024年分別於上海舉行鋼琴獨奏會,深受觀眾喜愛。2023年10月,他第三度赴台灣巡演,演出後接受訪問時表示:「台北是我最喜歡造訪的城市之一,每次都能感受到觀眾對音樂的熱情。」
這些跨文化經驗,讓陸逸軒在演奏中更能融匯東西方的情感與哲思。他的音樂不僅屬於古典舞台,也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樑。
陸逸軒的成功並非偶然。他17歲時就以蕭邦作品嶄露頭角,在2015年華沙蕭邦大賽中名列前茅。此後,他進入柯蒂斯音樂學院(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深造,師從Robert McDonald與Jonathan Biss,同時也拜師於越南裔鋼琴家鄧泰山(Dang Thai Son)——蕭邦大賽冠軍名家之一。
鄧泰山對他的指導深具啟發性,使他在演奏中兼具嚴謹技術與抒情詩性,也奠定他後來在蕭邦曲目上的權威地位。2021年,他獲頒Avery Fisher職業生涯獎(,並成為Warner Classics的獨家錄音藝術家;2019至2022年間,他被BBC選為「新世代藝術家」,為英國聽眾帶來多場現場演出。如今,他定居於柏林與波士頓兩地,持續活躍於全球古典樂壇。
波士頓音樂之城的驕傲
對波士頓而言,陸逸軒的勝利不僅是個人榮耀,更是這座城市長期推動音樂教育與文化發展的成果象徵。從波士頓交響樂團、伯克利音樂學院,到無數青年音樂計畫與社區音樂會,波士頓為年輕音樂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陸逸軒,既承繼了城市的音樂傳統,也將波士頓的精神——專注、創新與文化自信——帶上世界舞台。他曾在訪談中說:「波士頓的音樂氛圍啟發我去思考,音樂不只是技巧的比拼,而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共鳴。」
陸逸軒的成功,是新一代華裔音樂家在世界古典樂壇的光榮篇章;也是波士頓這座音樂之都,持續滋養出國際藝術家的最好證明。當他在華沙的舞台上彈奏最後一個和弦時,那悠長的餘音似乎跨越了大西洋,讓所有波士頓人都為他感到驕傲。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陸逸軒(右二)在蕭邦鋼琴大賽演出後謝幕。
陸逸軒(左二)在頒獎典禮中。
(左起)陸逸軒的母親、郭凌合影。李強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