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酷愛聽歌唱歌,不論是廣東歌、國語歌,以至歐美日韓作品,通通涉獵,年少時更有一個DJ夢,畢業後雖然無即時達成,反而成為新聞主播及財經記者,但兜兜轉轉,早前亦有幸在電台開咪,每星期與聽眾分享心水歌。
最近一則牽涉音樂和金融的跨界別新聞,特別引起筆者的關注。事緣黑石集團(Blackstone)、私募基金凱雷(Carlyle),以及美國密歇根州退休基金,最近將包括Lady Gaga 、Justin Bieber和披頭四等國際級歌手一批作品的版權打包發行債券,成功籌集了44億美元。
「寶兒債券」始於18年前
這類以音樂作品版權作資產發行的債券,近年逐漸受投資者關注。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統計,2021年這類債券的發行額只有大約3億美元,到2024年,發行規模就已經暴升10倍,達到33億美元。今年有黑石集團的這次大規模發行,音樂版權債券的總發行量,毫無懸念會再創新高。
其實音樂版權債券並非一個全新概念,早在1997年,被譽為「搖滾變色龍」的英國殿堂級歌手大衛寶兒(David Bowie)就創先河,與金融機構合作,將他在1990年前灌錄的25張專輯,一共200多首作品的版權用作發行一批10年期的債券,成功籌集了5,500萬美元,而這些作品的收益就用作債券派息,當時的債券息率有7.9厘,較同期美國國債息率高出約1.5厘,算是不錯的回報。
由於David Bowie開了用歌曲版權發債的先例,金融市場亦都統稱這類音樂版權債券為「寶兒債券」(Bowie Bonds)。之後亦有其他歌手,例如James Brown 和Motown等相繼仿傚,不過始終沒有成為主流。而David Bowie亦在發行後的10年,全數贖回債券,歌曲版權再次回歸David Bowie手上。
數碼平台令舊作有價有市
何解Bowie Bonds近年重新吸引到投資者的眼球呢?除了因為市場持續不明朗,投資者需求尋求有穩定回報的新投資工具外,其實與數碼科技的發展有重大關係。
過去一些舊作品的持續收入,主要是靠電台和電視台的播放、現場演出,以及電影和電視採用為配樂的版權收益,除非是長青的經典大熱作品,否則播放收益相當有限,更加不用說想從消費者當中獲利。畢竟在傳統的唱片店,地方有限,當然主力銷售新推出的大碟,已經出版了一段時間的唱片,只可以藏於不起眼的角落,甚至是完全下架,就算樂迷有心想購買,亦並非易事。
但當大家都在Spotify、Apple Music和KK Box等串流平台聽歌,歌迷想聽舊歌變得輕而易舉,就算是較為偏門的作品,過往難以在唱片店買到的,現在都變成唾手可得,亦代表這些從前無緣再度上架的作品,在數碼化的時代可以再次從消費者手中獲得收益,延長作品的盈利時間,這就是數碼經濟中一個重要的概念——「長尾效應」(Long Tails),即是指作品可以在推出後一段長時間,維持到一個不太高的收益水平。
發債為樂壇提供資源發展
因為數碼平台令音樂作品長期上架,一旦歌曲受影視作品帶動而重新「熱起來」,觸發大量樂迷突然點播或下載,可以即時大幅推高歌曲收益。因此,負責版權管理的人員亦有更大誘因,推動作品被視影製作所採用,從而帶動收入。收益增加,債券息率自然亦更加吸引,獲得更多投資者青睞。
香港樂壇曾經都有許多風靡全球華人社會的作品,加上近年流行樂壇再次活躍起上來,再配合數碼音樂平台的新生態,唱片公司不妨思考一下,如何好好利用手上歌曲的知識產權,透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換取更多資源,再投放到行業,製作更多高質素的作品,推動香港樂壇加快發展。亦讓數碼經濟中的「長尾效應」,不單止呈現在資產市場,而是留在樂迷的集體回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