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因病逝世 享年103歲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名譽院長楊振寧先生,因病於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歲。

中大:對全球學術界損失無可估量

香港中文大學表示,對中大博文講座教授兼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楊振寧教授離世,中大師生感到十分哀傷,並向其家人致以深切慰問。

中大校長盧煜明教授表示,楊振寧畢生貢獻學術,是世界知名理論物理學大師,無數科學家景仰的泰斗,「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位科學巨人,更是一位和中大有深厚淵源的良師。楊振寧教授在物理學領域成就卓越,對中大學術發展貢獻良多,對中大師生,特別是年輕後輩關懷備至,總是循循善誘、傾囊相授。楊教授的離去對全球學術界,是無可估量的損失,但他留下的學術寶庫,將會繼續啟迪後人追求理論物理學的真諦。

楊振寧與中大結緣於上世紀60年代,自1964年應邀為中大演講後,經常到訪中大並擔任教研工作,歷任榮譽教授、博文講座教授、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等職,對中大尤其是物理系之科研與教育發展,勳勞卓著。楊振寧於1997年獲中大頒授榮譽理學博士學位。

清華大學發文悼念

10月18日,清華大學發文,沉痛悼念深切緬懷楊振寧先生,稱其為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楊振寧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傳奇,是心懷家國的永恆迴響。「寧拙毋巧,寧樸毋華」是他的治學態度,也是他的人生態度。正如他鍾愛的詩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楊振寧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閃耀在人類群星中的千古篇章。

相關新聞:楊振寧逝世︱與李政道齊獲諾貝爾獎 親密合作最終關係決裂

楊振寧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楊振寧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楊振寧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新華社
楊振寧為首位華人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新華社

 

1957年,李政道(左)與楊振寧(右)同獲諾貝爾獎。
1957年,李政道(左)與楊振寧(右)同獲諾貝爾獎。

 

楊振寧(右)與李政道(左)曾關係密切。
楊振寧(右)與李政道(左)曾關係密切。

 

李政道(左2)與楊振寧兩家曾經極為親密。
李政道(左2)與楊振寧兩家曾經極為親密。

 

李政道(左)與楊振寧一起研究的情景。
李政道(左)與楊振寧一起研究的情景。

 

李政道(左2)與楊振寧(右2)最終反目。
李政道(左2)與楊振寧(右2)最終反目。

 

李政道(中)與楊振寧(右)年輕時合作無間。
李政道(中)與楊振寧(右)年輕時合作無間。

 

李政道(右)與楊振寧一起研究時的情景。
李政道(右)與楊振寧一起研究時的情景。

 

李政道(右)與楊振寧及他們的家人。
李政道(右)與楊振寧及他們的家人。

 

李政道(右)與楊振寧一起研究時的情景。
李政道(右)與楊振寧一起研究時的情景。

 

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6年李政道與楊振寧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3年楊振寧十個月大時與父母親於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23年楊振寧十個月大時與父母親於合肥四古巷故居窗外。

 

1935年楊振寧於清華園西院11號。
1935年楊振寧於清華園西院11號。

 

楊振寧西南聯合大學學籍卡。
楊振寧西南聯合大學學籍卡。

 

楊振寧准考證。
楊振寧准考證。

 

1952年秋楊振寧等物理學家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左起:楊振寧、派斯、李政道、斯諾、愛德華茲、沃德、南部陽一郎)
1952年秋楊振寧等物理學家於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 (左起:楊振寧、派斯、李政道、斯諾、愛德華茲、沃德、南部陽一郎)

 

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關於「非阿貝爾規範場」的論文。
1954年楊振寧與米爾斯關於「非阿貝爾規範場」的論文。

 

1999年楊振寧與米爾斯於石溪。
1999年楊振寧與米爾斯於石溪。

 

1957年楊振寧自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獎章、諾貝爾獎章與獎狀。
1957年楊振寧自瑞典國王手中接受諾貝爾獎章、諾貝爾獎章與獎狀。

 

1972年楊振寧與王承書(左一)、張文裕(左二)、鄧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於北京。
1972年楊振寧與王承書(左一)、張文裕(左二)、鄧稼先(右二)、周光召(右一)於北京。

 

2002年楊振寧與出席清華大學舉辦的前沿科學國際研討會的學者合影。
2002年楊振寧與出席清華大學舉辦的前沿科學國際研討會的學者合影。

 

2004年秋楊振寧與清華大學物理系大一新生在課間交流。
2004年秋楊振寧與清華大學物理系大一新生在課間交流。

 

2021年楊振寧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上講話。
2021年楊振寧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上講話。

 

楊振寧先生生平

楊振寧先生1922年出生於安徽合肥,1929年隨父母來到清華園。1938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1942年入清華大學研究院,1944年獲理學碩士學位,1945年作為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赴美留學,就讀於芝加哥大學,1948年獲博士學位後留校工作。1949年加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1952年任永久研究員,1955年任教授。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創立理論物理研究所(現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並在該研究所工作至1999年。1986年起應邀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1997年起任新成立的清華大學高等研究中心(現名為高等研究院)名譽主任,1999年起任清華大學教授。

相關新聞:楊振寧世︱與翁帆「忘年戀」結婚轟動 二人恩愛以「Darling」喚對方

楊振寧先生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為現代物理學的發展作出卓越貢獻。他與米爾斯提出的「楊-米爾斯規範場論」奠定了後來粒子物理標準模型的基礎,被認為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是與麥克斯韋方程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相媲美的最重要的基礎物理理論之一。他與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的革命性思想,並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共同成為最早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他發現了一維量子多體問題的關鍵方程式「楊-巴克斯特方程」,開闢了統計物理和量子群等物理和數學研究的新方向。他在粒子物理、場論、統計物理和凝聚態物理等物理學多個領域取得的諸多成就,對這些領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他是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科學院的外籍院士,獲頒國內外二十餘所知名大學的名譽博士學位,還獲得了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富蘭克林獎章、昂薩格獎、費薩爾國王國際科學獎、中國國際科技合作獎、求是終身成就獎等眾多榮譽。

楊振寧先生畢生心繫家國,為祖國的科教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1971年他首次回新中國訪問,掀起大批華裔學者訪華熱潮,被譽為架設中美學術交流橋樑第一人,後又向中央領導同志提議恢復和加強基礎科學研究。他親自募集資金設立「對華教育交流委員會」,持續資助中國學者近百人到美國進修,這些學者成為後來中國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他為促進國內科技交流和進步做了大量工作,為中國重大科學工程和科教政策制定建言獻策、發揮了重要影響。回到清華之後,他把高等研究院的發展作為自己的新事業,為清華大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的發展和學校人才培養事業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極大貢獻,對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015年,楊振寧放棄美國國籍,之後從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21年5月,楊振寧將自己珍藏的2000餘件圖書、文章手稿、影像資料和藝術品捐贈給清華大學,在學校圖書館設立「楊振寧資料室」。2021年9月22日,清華大學舉行「楊振寧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會上楊振寧發表了「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同途」的講話,回憶1971年回國訪問的情形,深情追憶摯友鄧稼先。

值得一提,1997年,由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發現的一顆國際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被命名為「楊振寧星」。

 

 

 

 

 

即時兩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