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病成香港十大殺手 團體:三年半內死亡率可達五成 促接種疫苗減發作風險

香港哮喘會引述衞生防護中心2024年數據指出,包括慢阻肺病在內的慢性下呼吸道疾病,位列本港主要死因的死亡人數第九位,年間導致1,092人死亡。該會指,慢阻肺病為本港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患者的急性發作入院,帶來潛在的醫療開支,3年間累積高達12.59億港元。

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病急性發作常見誘因

哮喘會今日(19日)引用香港大學數項關於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的研究,講述該疾病的現狀與醫療負擔。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臨床助理教授、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郭宏駿指,慢阻肺病的主要成因包括吸煙、空氣污染,以及職業性長期接觸粉塵、煙霧或化學品。而常見徵狀有氣喘、喘鳴、咳嗽、疲倦及體力下降。隨病情進展,徵狀會逐步加重,患者可能因呼吸困難而未能應付日常活動;如病情嚴重,患者或會因長期氣喘,最終或需依賴氧氣治療,並可能需坐輪椅或長期臥床。郭宏駿強調,由於受損的肺部組織及功能難以逆轉,慢阻肺病目前無法徹底根治。

郭宏駿表示,呼吸道感染是慢阻肺病急性發作的常見誘因,而每一次發作都會令患者的肺功能進一步下降,對肺部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造成難以控制的惡性循環,同時亦會大幅增加患者住院機會及死亡風險。郭宏駿引述相關研究,慢阻肺病患者在首次入院後的3.6年內,死亡率可高達50%。

慢阻肺病成本港十大死亡殺手 。
慢阻肺病成本港十大死亡殺手 。

 

由左至右:郭宏駿、陳永佳、盧先生。
由左至右:郭宏駿、陳永佳、盧先生。

 

郭宏駿指,慢阻肺病的主要成因包括吸煙、空氣污染,以及職業性長期接觸粉塵、煙霧或化學品。
郭宏駿指,慢阻肺病的主要成因包括吸煙、空氣污染,以及職業性長期接觸粉塵、煙霧或化學品。

 

陳永佳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預防意識,以減少發作風險。
陳永佳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預防意識,以減少發作風險。

 

盧先生分享自身病情及經歷。
盧先生分享自身病情及經歷。

 

冬季急性發作機會較夏季高約1.5倍

郭宏駿引述另一項港大研究指,急性發作亦顯著推高醫療負擔。研究分析醫管局於2022至2024年的數據,發現在這3年間,共有11,465 名患者因慢阻肺病急性發作入院,累計住院25,053次、合共住院150,717日。他表示,患者平均每次住院約6日,一年內急性發作少於兩次的患者,平均每年的醫療成本約為55,309港元,而兩次或以上則高達223,037港元,共涉及逾港幣12.59億元醫療支出,情況令人關注。郭宏駿強調,隨着慢阻肺病帶來的不可逆傷害,患者每次病情會越來越嚴重,醫療成本會逐步上升。

郭宏駿提醒,冬季出現急性發作的機會較夏季高約1.5倍,康復期更長,住院比率亦較夏季高約一倍。

郭宏駿續指,生物製劑是一種新型治療方案,能在兩星期內開始見效,可改善患者呼吸情況,並將急性發作次數降低約29%至34%,同時提升患者的肺功能及生活質素,為二型炎症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生物製劑有效降低嚴重發作減輕醫療負擔

他又引述研究指,生物製劑能有效減少41%慢阻肺病急性發作和死亡率,以及降低嚴重發作和首次嚴重發作的機會約40%。郭宏駿強調,生物製劑有望成為慢阻肺病治療及長期病情管理的新方向,既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質素,亦有助減輕醫療系統的整體負擔。

慢阻肺病患者盧先生分享自身經歷,坦言在病情較嚴重時,「行五、六級樓梯就要停低休息」。他每次外出,都需倚靠路邊消防栓稍作休息,活動範圍大多不超過數間店鋪的距離。以長沙灣步行至荔枝角道為例,短短路程他便需中途休息兩次。

盧先生也透露,自己從17、18歲起便有吸煙習慣,每日吸食多達三包,直至2023年才成功戒煙。目前他每晚均需使用呼吸機入眠,儘管連續使用約4小時後會出現不適,但仍須持續使用至次日清晨。

建議患者每年接種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

香港哮喘會主席陳永佳提醒,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加強預防意識,以減少發作風險。他指出,吸煙既是引致慢阻肺病的主要成因,亦是誘發急性發作的重要因素。至於預防感染方面,鑒於本港已進入冬季流感季高峰期,他建議患者每年接種流感及肺炎鏈球菌疫苗,以降低肺部感染及急性發作風險。另一方面,如患者出現呼吸道感染徵狀,應盡早求醫。同時,應留意空氣污染指數,避免在污染嚴重的日子進行戶外活動;天氣轉變時亦要注意保暖,減少忽冷忽熱所帶來的溫差刺激。

記者、攝影:郭文卓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