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近年來美國民眾飽受詐騙短信困擾,國安部調查稱,這類高明且規模龐大的行騙手法,讓犯罪集團在三年內非法獲利超過10億美元。
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網絡安全公司Proofpoint統計,僅上月美國人單日舉報的高速通行費詐騙短信就高達33萬條,是2024年初的3.5倍,顯示出詐騙活動的迅猛增長。國土安全部調查發現,犯罪組織以未繳高速公路過路費、郵資費用或紐約市交通罰單為名,發送詐騙短信,誘使受害者點擊連結並輸入信用卡資料。一旦得手,犯罪集團即可盜刷受害者信用卡。
這些詐騙短信大多源自所謂的「SIM卡農場」——即裝滿網絡設備和SIM卡的房間。每個農場可同時模擬上千個電話號碼,向全美各地發送釣魚短信。美國國土安全調查局助理主管特工亞當.帕克斯(Adam Parks)表示:「一個在SIM卡農場房間\xf9堛漱H,可以發送相當於1000個電話號碼所能發送的短信數量。」
通常,犯罪集團在海外遙控農場運作,相關硬件則先在美國設置,再以社交通訊軟件招募在地臨時工協助組裝。這些工人除了有詳細操作手冊,還有專業技術人員線上支援。根據網絡安全公司Unit 221b的調查,全美至少38個城市有超過200個SIM盒在運作,遍布休士頓、洛杉磯、鳳凰城與邁阿密等地,據點不僅出現在共享辦公室,也隱身於非法毒品交易住所,甚至汽車維修廠。
而一項關鍵技術讓這種詐騙變得更為高效:不法分子可將竊得的信用卡號安裝到亞洲區的Apple Wallet或Google Wallet電子錢包,再遙控授權美國同夥消費,跨國盜刷一氣呵成。一旦信用卡安裝至數字錢包,多數銀行就再也不會啟動第二層認證,等於直接把裝置視為本尊授權,極難防範。
得手的信用卡資訊通常會被分派給美國境內的臨時消費者(俗稱mule),他們多透過Telegram頻道聯絡,日常輪動多達四五百人,每成功購買100美元的禮品卡,僅能獲得約0.12美元的報酬。
報道稱,臨時工們會直接購買iPhone、服裝和化妝品等產品。會為了進一步掩蓋蹤跡,他們更多會購買禮品卡,然後再用禮品卡購買商品,之後會將商品運往中國。帕克斯說:「一旦運到中國,就在中國銷售,所有的錢都流向了中國的有組織犯罪集團。」
國土安全部稱,這一詐騙產業已演變成一個龐大黑市網絡,這些組織利用這些短信獲利超過10億美元,並認為背後主謀與中國犯罪組織有關。
這一系列案件揭示了一個高度組織化、技術成熟的跨國詐騙網絡,執法部門正加緊打擊此類犯罪,但在全球化與數字化的背景下,挑戰仍然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