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最負盛名的寫作獎項之一,諾貝爾文學獎於當地時間週四揭曉,由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László Krasznahorkai)摘得桂冠。負責評選的瑞典學院(Swedish Academy)諾貝爾委員會在斯德哥爾摩宣布了此消息,並表示該獎項包含一筆高達1100萬瑞典克朗(約170萬美元)的現金獎勵。瑞典學院在頒獎詞中指出:「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匈牙利作家克拉斯諾霍爾卡伊·拉斯洛,以表彰他那引人入勝且富有遠見的全部作品,這些作品在末日般的恐懼中,再次肯定了藝術的力量。」
瑞典學院的獲獎評價
瑞典學院進一步闡述了克拉斯諾霍爾卡伊的文學地位與風格,稱他為「一位偉大的中歐傳統史詩作家」,其文脈承襲自卡夫卡(Kafka)至托馬斯·伯恩哈德(Thomas Bernhard),並以荒誕主義和怪誕的鋪陳為其特色。然而,學院也強調他的才華不僅於此,「他同時也將目光投向東方,採用了一種更具沉思性、更為精細校準的語調。」作為一名小說家和編劇,克拉斯諾霍爾卡伊以其作品中融入的反烏托邦和憂鬱主題而聞名於世,展現了其獨特的文學視野與深度。
克拉斯諾霍爾卡伊的創作生涯中,有多部小說被成功改編成電影,其中包括廣為人知的《撒旦的探戈》(Satantango)和《抵抗的憂鬱》(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這些改編作品進一步擴大了他的國際影響力。除了本次獲得的諾貝爾獎,他早前已獲得多項國際文學大獎的肯定。其中,他在2015年榮獲了備受矚目的曼布克國際獎(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證明了其在全球文壇的重要地位,其作品的藝術價值早已獲得廣泛認可。
諾貝爾獎過往爭議
多年以來,瑞典學院的評選結果時常在收穫掌聲的同時,也招致同樣多的憤怒與批評。例如,2016年將獎項頒給美國唱作人巴布·狄倫(Bob Dylan),便點燃了關於其作品是否屬於嚴肅文學的激烈辯論。同樣地,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Peter Handke)在2019年的獲獎也掀起了巨大波瀾,主要原因在於他曾出席前南斯拉夫總統斯洛博丹·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sevic)的葬禮,後者被廣泛認為對科索沃戰爭期間數千名阿爾巴尼亞裔平民的死亡及近百萬人的流離失所負有責任。
除了特定獲獎者的爭議外,頒獎機構過去也曾被指責過於勢利、對美國作家抱有偏見,甚至忽視了文學史上的一些巨擘。許多評論家認為,俄國的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Lev Nikolayevich Tolstoy)、法國的埃米爾·左拉(Emile Zola)以及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等偉大作家都未曾獲得諾貝爾獎的青睞。回顧歷屆得主,從首屆的法國詩人蘇利·普魯多姆(Sully Prudhomme),到1949年的美國小說家威廉·福克納(William Faulkner),再到1953年的英國戰時首相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以及近年的土耳其作家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與挪威的約恩·福瑟(Jon Fosse),獲獎者背景多元,但也反映了評選標準的變遷與爭議。
其他諾貝爾獎項揭曉時程
在文學獎公布之前,本週稍早已經宣布了諾貝爾醫學獎、物理學獎和化學獎的得主。根據諾貝爾基金會的時程安排,備受關注的諾貝爾和平獎將於本週五揭曉,而經濟學獎則將在下週一公布,為今年的諾貝爾獎季劃上句點。去年的文學獎得主為南韓作家韓江(Han Kang),她是自1909年瑞典作家塞爾瑪·拉格洛夫(Selma Lagerlof)以來第18位獲獎的女性,也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南韓作家。
新聞來源:Reuters
封面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