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得獎者是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亞吉(Omar Yaghi)、澳洲墨爾本大學教授羅布森(Richard Robson)及京都大學教授北川進(Susumu Kitagawa)。他們憑金屬有機骨架研究而獲獎,諾貝爾化學獎委員會主席林克(Heiner Linke) 說:「金屬有機骨架(MOF)擁有巨大的潛力,為客製化具有新功能的材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據路透社、美聯社、《科技日報》等媒體報道,本屆諾貝爾化學獎的故事,源自一節普通的化學課。1974年,澳洲墨爾本大學的羅布森正在為課堂製作分子模型,他靈光一現:如果能像拚積木一樣,讓原子或分子依照其化學特性自行連接,能否構建出新的「分子建築」?直到十多年後,他終於動手驗證這一想法。羅布森將帶正電的銅離子與四臂分子相結合,結果這些分子像鑽石晶格一樣自組裝成規則的三維晶體結構,不同的是,這種晶體內部竟有大量空腔。此後,羅布森陸續合成出多種含空腔的分子網絡,並證明這些結構內部的離子可以互換,從而讓物質進出。他展示了可按需設計的分子晶體,並提出這種材料可用作催化劑。儘管早期材料脆弱、易分解,被認為「沒用」,但羅布森已打開了「分子建築」的大門。
北川進接過了羅布森探索的火種。他奉行的信條是:「要看到『無用之物』的用處。」1992年,北川進構建出一種二維分子材料,分子之間形成可容納丙酮分子的空腔。雖然功能有限,但這代表一種全新的分子設計思維。1997年,他又成功構建出一種金屬有機骨架,其內部由開放通道相交。1998年,北川提出金屬有機骨架可以實現柔性化。如今,市面上已出現了多種柔性MOF,它們可以改變形狀,例如在填充或清空各種物質時。
1995年,亞吉在美國正式提出「金屬有機框架(MOF)」這一名稱,定義了這種由金屬節點和有機配體組成、具有規則空腔的晶體結構。
1999年,亞吉構建了一種非常穩定的材料——MOF-5,它具有立方體結構。僅需幾克重量就能覆蓋一個足球場大小的區域。隨後,他於1999年研發出MOF-5,這是一種極其穩定且空間巨大的框架結構,即使在300℃高溫下也不會坍塌。最令人震驚的是其內部表面積:幾克MOF-5的內部總面積相當於一個足球場,遠超傳統沸石。這意味著它能吸附更多氣體。
亞吉的團隊繼續擴展MOF家族,創造出十幾種變體,用以儲存甲烷、捕獲二氧化碳,甚至在沙漠中利用MOF創造了「空中取水」的奇跡:夜晚材料吸附空氣中的水汽,白天經太陽加熱後釋放出液態水,為乾旱地區提供取水新途徑。
如今,科學家已設計出數以萬計的MOF,它們被用於碳捕集、空氣淨化、藥物遞送、能源存儲等眾多前沿領域。甚至在半導體製造中,也有MOF被用於捕捉或分解劇毒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