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伊亨納喬(Latoya Iheanacho)去年每天清晨4時起床,帶著一子二女從布朗士或皇后區的遊民收容所搭公車及兩班地鐵,耗時兩小時送孩子到紐約市公立學校。她放棄心理健康護理工作以陪伴孩子,黃昏返回鼠患嚴重的房間。她的孩子們學業落後,無力做功課,伊亨納喬說,「他們疲憊又飢餓,始終處於生存模式。」
據《紐約時報》報道,這反映美國住房危機如何惡化教育問題。最新數據顯示,全美逾130萬學生無家可歸,紐約市超過14萬名學生(佔15%)無固定住所,規模堪比達拉斯學區總註冊人數。過去10年,遊民學生激增,凸顯建房迫切性,無穩定住所的學生輟學率遠高於同學,而輟學是成為未來遊民的最主要風險因素之一。
紐約住房危機為50多年來最嚴重,市長選舉聚焦其對家長與單身租戶的影響,但遊民學童的困境未獲足夠關注。市長亞當斯自2022年上任增加遊民學生學校經費並在收容所增聘員工,但他已放棄連任,無家學童問題將成下任市長挑戰。遊民聯盟執行主任吉芬(Dave Giffen)稱,遊民學生數量「極為離譜」,住房應為首要任務。
紐約遊民學生比例在全美大城學區中名列前茅,超過芝加哥的7%和邁阿密的2%。2018年,紐約130所學校至少1/4學生無家,5年內增至近330所。遊民聯盟首席執行官柯魁英(Christine C. Quinn)批評,遊民學生未被優先對待,下屆政府需扭轉局面。
數據指出,40%家庭被安置在不同行政區的收容所,遠離孩子學校,導致學業中斷。伊亨納喬最近透過市府住房抽籤獲皇后區兩房公寓,她拒絕轉校以保留孩子社區聯繫,研究顯示中途轉校可使學業倒退6個月。SchoolHouse Connection主任杜菲爾德(Barbara Duffield)表示,若不重視學校,遊民學童或成下一代無家者。
市長選舉中,獨立參選人柯謨提議把更多遊民學生學校轉為提供牙科及成人教育等服務的「社區學校」。民主黨提名人馬姆達尼(Zohran Mamdani)承諾擴大布朗士試點計劃,派員定期檢查收容所家庭,解決影響學業問題。非牟利組織「兒童倡導者」項目主任普林格爾(Jennifer Pringle)強調,僅靠教育部門不足,需跨部門支持。
遊民學童面臨簡單障礙,如無鬧鐘或安靜學習空間,導致混亂。2023年數據顯示,約半數無家學生缺課至少10%,75%住在收容所的學生閱讀水平未達標,1/3未能按時畢業。伊亨納喬的孩子在新居後焦慮減輕,但她擔憂失業或租約問題可能讓家庭重返收容所,「如果兩三年後再面臨這一切,後果將十分可怕。」本報訊

紐約市15%學生為遊民學童,情況需要關注。Shuran Huang/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