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長類學者暨保育先驅珍古德辭世 享壽91歲

1997年,珍古德在肯亞的甜水黑猩猩保護區親吻雌性黑猩猩苔絲。美聯社

享譽全球的靈長類學家與自然保育人士珍古德(Jane Goodall)辭世,享壽91歲。她以沉穩柔和的氣質與劃時代的黑猩猩田野研究聞名,首度揭示黑猩猩具備獨特個性與使用工具的能力,深刻改變科學界對人類與動物的理解。《美聯社》報道,珍古德研究所週三(1日)於Instagram發文宣佈她的死訊。位於華府的研究所指出,古德博士於加州巡迴演講途中因自然原因去世。

聲明讚揚她的發現「徹底革新了科學」,並形容她是「一位為保護與復育自然世界而不懈奮鬥的倡導者」。

1960年代,古德長期生活於非洲叢林,記錄黑猩猩進行原先被認為僅屬人類的行為。

她的觀察以及隨後在雜誌與紀錄片中的亮相,徹底改變世人對人類最接近的生物親屬,以及動物情感與社會複雜性的看法,並讓她成為跨世代的家喻戶曉人物。

從田野研究到行動主義

古德在坦尚尼亞初期研究時採取不拘一格的方法,並非遠距觀察,而是融入黑猩猩生活。她替黑猩猩取名而非編號,甚至餵養牠們,雖遭部分科學家批評,但卻促成突破性發現。1960年秋天,她觀察到一隻名為「灰鬍子大衛」(David Greybeard)的黑猩猩使用小樹枝捕食白蟻,顛覆了「唯有人類會製作與使用工具」的長久信念。她還記錄到黑猩猩具備個性,並與人類一樣有快樂、悲傷、恐懼與親情羈絆。

隨後,她登上1963年《國家地理》封面,並出現在熱門紀錄片中,一張她與小黑猩猩「弗林特」(Flint)伸手互動的經典照片更讓她與黑猩猩一同成名。1972年,《星期日泰晤士報》甚至刊登了對母猩猩「弗洛」(Flo)的訃文。弗洛死後,弗林特因悲傷而暴瘦,最終不久後死亡。

自幼立志 終生奉獻

古德1934年出生於倫敦,自小即對動物著迷。她在著作《人類的陰影下》回憶,幼時曾躲進雞舍觀察母雞下蛋,久到母親報警求助。10歲時,她買下人生第一本書《人猿泰山》,並立志前往非洲與野生動物共處。

1957年,她受邀赴肯亞農場,結識著名人類學家與古生物學家李奇(Louis Leakey),成為其助理。

三年後,李奇邀請她前往今日坦尚尼亞研究黑猩猩。雖未受過正規學術訓練,李奇選擇她「因為她保持著開放心態」。

研究初期困難重重,黑猩猩見到她便逃跑,她自己也數週因病(疑似瘧疾)臥床。

但最終,她贏得牠們信任,並由此展開改寫科學史的一生。動物保護組織「Humane World for Animals」表示,古德對動物保護社群的影響「無法估量」。「她為靈長類及所有動物所做的努力將永遠不被遺忘。」該組織總裁布洛克(Kitty Block)說。本報訊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