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前有報道指出,新世界發展(017)已將尖沙咀的Victoria Dockside維港文化匯抵押,獲銀行定期貸款約59億元。這本身不是大新聞,但卻不少人誤以為「物業已是銀行所擁有」,卻是大錯特錯。
早前筆者寫過,坊間常有些自以為是的智者(也包括那位著名的「富爸爸」),聲稱「物業不是資產,是負債」,實在荒謬絶倫。但這種講法,也有不少讀者讚好。明顯地這些人缺乏基本常識,連甚麼是資產,甚麼是負債都不知道,應該去讀一課會計101。而這些人,十居其九是沒有買樓,或者移民海外,所謂「看淡樓市」者。看淡樓市當然沒有問題,不買樓也沒有問題,事實上無人可以預計樓價會升還是跌。但即使樓價下跌,對不起,物業仍是資產,你租給露宿者每個月收100元,仍是資產,同樣地你拿來做迷你倉放Labubu,省回租金,也代表物業是資產。「負債」的那部份,是按揭貸款,但這和「物業」的本質無關。正如你可以借錢買任何東西,可以借錢買股票,買加密幣,買勞力士,但這些都是資產。
抵押物業仍屬公司資產
今天我們就借新世界的例子,去講另一種坊間常見的謬論:「做了按揭,物業就是銀行的,你並非真實擁有資產」。真的嗎?這些網友,肯定以為律師和會計師都是法律盲,只有他們自己最醒。筆者仍未還清按揭(雖然要還清隨時都可以),但明明樓契上寫的是本人名字。同樣地,即使新世界將物業抵押,但明顯地這些物業,仍在新世界的資產負債表上,而不是在銀行資產負債表上。物業收到的租金,也是新世界收取,是新世界的收入,而不是銀行的。
所以,誰「擁有」資產,不是十分明顯嗎?
香港經濟疫後反彈乏力,遊客數字和消費都大跌,再加上疫後全球經濟轉型,寫字樓和商舖租金大跌,人人皆知。而新世界由於負債較高,也在疫情前大手投資,所以近年大受打擊,也是人人皆知。
永續債並無任何抵押
新世界之前也有抵押不少物業,換來貸款。這當然會引起一定關注,但主要關注來自債權人,特別是那些買了永續債的投資者,皆因永續債並無任何抵押。邏輯是這樣的:一旦大吉利是新世界要清盤,理論上債權人可以率先收回款項。但如果物業已抵押給銀行,該部份當然就要先還給銀行,變相無抵押永續債的持有人,可以分到的金額,就會減少。不過不滿還不滿,這些均是遊戲規則,永續債投資者在買之前,應該已經知道是無抵押,講個信字。
但話說回頭,以上種種,都只是在「大吉利是」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只要公司不被清盤,即使將物業或其他資產抵押,則物業仍是屬於公司。所以你打開新世界的業績,這些物業當然仍在公司帳面上,而不是轉移到N家銀行的帳目上。同樣地,只要閣下未被收樓,則自住物業,從來都是你自己的。
虧損收窄 債務正面發展
最後補白兩句,新世界在星期五(9月26日)出了全年業績,是好是壞就任君演繹,但筆者認為還不錯。公司依然蝕錢,但虧損已經收窄,而不少虧損亦是來自減值等等非現金一次性項目。比較正面的發展是,新世界的總負債和淨負債金額,均已按年下跌。更重要的是,融資開支金額在跌,融資利率也在跌,而由於美國勢將繼續減息,相信此勢頭可以繼續。
新世界的股價,今年已升了近60%,由低位計更是反彈一個開,而永續債的債價也反彈不少。但股價升了一個開,是否仍值搏,筆者就不知道了。不過股價不騙人,新世界似乎已經脫離最危險的時期了。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新世界全年虧損163億 受撥備減值拖累 淨債務1201億 鄭家純:時勢不由人 集團澄清K11與「K11 by AC」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