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網約平台不合理關號

數百名Uber和Lyft的司機25日在出租司機工會的組織下,市府門前舉行集會。呼籲議會盡快通過由市議員克里斯南(Shekar Krishnan)提出的一項法案,限制網約車平台無故給司機關號,導致司機蒙受經濟損失。包括華人在內的很多到場司機表示,他們自己出錢買車,有的甚至是貸款,平台說關號就關號,甚至不提前通知,這對他們來說極其不公平。

目前,Uber和Lyft的司機隨時可能因平台單方面決定被關號停權,不需理由、也不會事先通知,導致司機一夜之間失去收入來源。許多司機貸款購車,還需負擔油費、保險及維修費用,卻因平台「說停就停」而背負沉重債務。克里斯南強調,市議會早已為保護外賣員權益通過「正當理由解僱保障法」,如今應將同樣的保護延伸至網約車司機這群規模最大的私營勞動群體。

由克里斯南提出的一條法案,要求Uber與Lyft不得在無正當理由下給司機關號,如需停權必須遵循明確程序,包括:停權舉證責任由平台承擔,而非司機;非嚴重不當行為情況下,公司須提前14天通知,並進行「漸進式處分」;司機將擁有獨立申訴渠道,可選擇仲裁、法院、市府機構或現有的公司內部程序;過去6年被停權的司機,將有一年時間申請復查案件;

對於「嚴重不當行為」則例外,平台可立即停權。

克里斯南表示,目前Lyft正動用鉅額資金試圖阻止這項立法,但他誓言要堅定捍衛司機的權益。「這些工人是推動城市前行的力量,卻可能隨時被無故解僱,陷入貧困與債務。我們要通過這項立法,讓議會站在工人一邊,而不是億萬美元的科技公司一邊。」

很多來到現場參與的司機大吐苦水,曾遭不當停權的Uber司機阿胡魯奧涅(Chigozirim Ahuruonye)指出,自己在沒有理由的情況下被關號,頓時失去收入,陷入貧困與抑鬱,「五年過去,我仍未能從Uber造成的經濟打擊中恢復。」另一名華人司機趙先生說,幾個月前,他因為英語不好被一名乘客罵滾回中國,乘客還向公司投訴他,公司完全不聽他解釋,他的賬號馬上就被關閉。

出租車工會會長戴塞(Bhairavi Desai)指出,工會曾成功推動Uber和Lyft司機的最低薪資標準,如今再度動員,是為了抵制另一場危機–平台的不公停權。「這些平台靠司機的勞動賺取數十億美元利潤,卻把司機當成可隨時丟棄的工具。我們會像過去一樣,團結起來,爭取到正當理由解僱保障。」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克里斯南在集會上講話。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