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無家可歸者聯盟(Coalition for the Homeless)數據,7月每晚有超過10.4萬人睡在紐約市收容所內,創歷史新高。約4500人露宿街頭、地鐵及其他公共場所,為20年來最高。2023至2024學年,近15萬名公立學校學生(約1/8)無固定居所。無家可歸問題成為紐約市長選舉的核心議題,反映高生活成本的挑戰。
《紐約時報》報道,各主要候選人均強調增加住房供應,以下為他們的競選計劃。
市長亞當斯
聚焦公共安全與心理健康,針對約2000名患嚴重精神疾病的遊民,推動強制住院並增派市警務處人員駐守地鐵站。他支持州長胡楚向地鐵部署國民警衛隊。1月,亞當斯公布6.5億元計劃,新增安全港庇護所(Safe Haven)床位及為精神病患者提供「居家式」住院環境。
州議員馬姆達尼
主張凍結租金穩定單位的租金,稱其為「對抗無家可歸最有力的工具」。他計劃任命租金指導委員會成員,間接影響租金政策。他強調增加永久及支持性住房、租金援助及防驅逐服務,計劃在100個地鐵站部署社區應變隊,提供比地鐵露宿更好的選擇,並將1000萬元用於改造地鐵站空置商業空間,提供醫療及支援服務。
前州長柯謨
提出36頁計劃,設立街頭人口管理單位,應對「心理健康危機」。他計劃5年內投入26億元,新增600個支持性住房單元,擴大強制住院、普及出院及雷克斯島(Rikers Island)釋放者篩查,並在學校增設心理健康診所。於2011年,柯謨曾削減州租金補助資金,導致收容所人數激增──對此,他回應稱不記得細節。
共和黨提名人斯利瓦
計劃拆解管理收容所的「非牟利產業複合體」,指其資金管理不善。他主張改善收容所環境,把精神病患者送往治療設施,並把守護天使的街頭物資發放轉為市府項目,短期內為遊民提供基本營養。本報訊

7月每晚有超過10.4萬人睡在紐約市收容所內。Ahmed Gaber /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