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2025|團體樂見三層應急機制恆常化  市民冀加強民生支援

特首李家超今(17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基層願景、照顧照顧者平台、關注安置政策連線和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等組織,安排近80名居民一同觀看直播,並作出回應。

應先解決基層市民問題 再去發展AI科技

一家四口居住葵青區公屋的70歲鄭先生說:「現在是越扶越貧,有很多措施都是空談,很少提及民生方面的措施,例如遊艇與我們無關。」他認為,要循序漸進先解決基層市民問題,再去發展AI科技。

鄭先生的太太在3年前患上癌症,醫療開支很大,家中只有兒子一人工作,未來公營醫療要加價,令他們壓力更大。他亦曾申請公屋租金減免,惟門檻太高,四人家庭入息不能超過2萬,最終未能申請。他希望政府能夠將限額降低,並提供醫療津貼,實際幫助基層市民。

有近80名居民出席,並手持對施政報告的「心願氣球」和標語。汪旭峰攝
有近80名居民出席,並手持對施政報告的「心願氣球」和標語。汪旭峰攝

 

現場不少人對施政報告作出回應。汪旭峰攝
現場不少人對施政報告作出回應。汪旭峰攝

 

不少居民觀看完直播後,都對施政報告作出回應。汪旭峰攝
不少居民觀看完直播後,都對施政報告作出回應。汪旭峰攝

 

基層願景、照顧照顧者平台、關注安置政策連線和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等組織,安排居民一同觀看直播。汪旭峰攝
基層願景、照顧照顧者平台、關注安置政策連線和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等組織,安排居民一同觀看直播。汪旭峰攝

 

 

增「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未能完全滿足長者需要

對於施政報告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今年85歲馮婆婆認為,單在數字上,看似會增加很多受惠者,但其實只會給予那些經過統一評估後,正在「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輪候相關服務,且留在社區安老的長者;即使能夠取得社區券,亦未完全滿足長者需要。

問到施政報告支援長者到大灣區養老,馮婆婆表示,生活講求「身、心、社、靈」平衡,在大灣區安老可以解決一日三餐,但社交方面就未能解決,除了要重新熟習一個陌生的社區,身邊的朋友也不在同一個地方,所以不會考慮到大灣區養老。

不少居民提出意見。汪旭峰攝
不少居民提出意見。汪旭峰攝

 

鄭先生認為,要循序漸進先解決基層市民問題,再去發展AI科技。汪旭峰攝
鄭先生認為,要循序漸進先解決基層市民問題,再去發展AI科技。汪旭峰攝

 

馮婆婆指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只是正在「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輪候相關服務的長者受惠 。汪旭峰攝
馮婆婆指增加「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只是正在「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輪候相關服務的長者受惠 。汪旭峰攝

 

有近80名居民出席,不少人都對施政報告作出回應。汪旭峰攝
有近80名居民出席,不少人都對施政報告作出回應。汪旭峰攝

 

現場有不少人對施政報告提出回應。汪旭峰攝
現場有不少人對施政報告提出回應。汪旭峰攝

 

九項內容較偏向着重學童精神健康

有關注學童自殺學生聯席代表楊同學表示,很高興見到政府今年將三層應急機制恆常化,並擴闊至高小,這也是聯席提交的意見書之一。不過,她認為,提及的九項內容仍未有實在協助學童和預防措施,較偏向着重學童的精神健康。

建議成立促進防止青年自殺委員會

該聯席早前進行調查,推算出每4個24歲以下青少年中,就有1個精神健康出現問題,情況`有上升趨勢。除了支援精神健康方面,亦需關注其學習壓力和家庭關係,因此,建議成立促進防止青年自殺委員會,並優化現有的精神科病房,提供更多心理支援。

至於青年發展方面,有出席的青年對施政報告內容感到失望,形容現時狀況是「內卷」,增加更多內地學生來港就讀的名額,令本地競爭更大,「本身讀書已經很辛苦」。

記者:何姵妤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