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士頓清華校友會聯合北大新英格蘭校友會近日在知名的丹娜法伯癌症研究所舉辦同行小聚系列講座,探討AI浪潮下的創業前沿。自ChatGPT橫空出世以來,生成式AI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學術殿堂走向產業前線,深刻地重塑生產力工具、商業模式,乃至整個社會的運作方式。面對這股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浪潮,創業者們該如何把握方向?四位嘉賓從不同角色的核心關切出發,為數十位與會者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作為一位橫跨投資與創業的「雙棲」玩家,柴菁菁毫不猶豫地將「人」放在投資評估的首位。
人才至上的投資哲學
她認為,在一個技術和市場都瞬息萬變的領域,最重要的是評估「這個團隊是不是最適合做這件事情的團隊」。技術會過時,市場會改變,但只有對的人,才能具備長期高速成長的能力,並持續建立和維持競爭優勢。她強調,優秀的團隊不僅要有技術能力,更要有應對變化的韌性和商業敏銳度。
作為一位將技術理想主義付諸實踐的科學家,羅鴻胤最重視的是技術的差異性。他認為,如果一個領域已有大量頂級人才在努力,他再去參與也只是錦上添花。他堅信,技術的獨特性是打造護城河的關鍵。這對於許多技術驅動的AI創業者而言,是個重要的警示:在追逐熱點時,必須捫心自問,你的技術與眾不同之處在哪裡?它能否在未來建立起難以逾越的競爭壁壘?
強靜從豐富的投資與產業經驗出發,最關注的是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他分享第一波AI製藥公司失敗的慘痛教訓:許多公司過度吹噓技術,卻無法提供可驗證的實驗數據。這讓他堅信,技術必須與產業模式完美結合,才能真正產生價值。他指出,技術必須能夠解決足夠大的市場痛點,確保技術能夠實現商業轉化與資本價值。
這四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共同構成一個多元化的AI創業評估框架:在早期,要重視技術差異性;在團隊建設階段,要重視人才匹配;在商業化階段,要重視市場規模和現金流管理;在產業鏈中,要重視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AI浪潮下的職業發展
除對創業的影響,嘉賓們也深入探討AI對個人職業發展的衝擊。其中,劉瑞華博士關於AI社會責任的觀點,特別引人深思。劉瑞華的團隊在開發AI臨床試驗平台時,發現一個令人不安的現實:一個AI加上一個程式設計師,就能在一個月內完成過去10個人一年的工作。這意味著每簽一個訂單,就可能導致九個人失業。
面對這種「效率Vs就業」的道德困境,他們提出一個獨特的解決方案:核心理念是不減少人,而是增加影響力。他們不追求用AI取代人類,而是將AI定位為一個工具,讓現有的員工能夠處理過去無法處理的數據,完成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從而提升個人的專業價值和影響力。這不僅是一種產品哲學,更是一種對未來職業發展的深刻洞察:AI不會消滅工作,但會改變工作的本質。那些能夠熟練運用AI工具,並將其與自身專業知識相結合的人,將在未來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積極擁抱變化 持續學習
嘉賓們都強調在AI時代持續學習的重要性。羅鴻胤認為,AI創業的下一個拐點仍然是「泛化性」問題,未來會出現更多去中心化的後訓練模型,這需要技術人員不斷學習新的技術趨勢。柴菁菁則對AI在科學領域的未來充滿樂觀,她預測AI將在未來十年內,在生成全新材料和藥物方面取得突破。這意味著,無論是科學家、工程師還是投資人,都必須保持敏銳的嗅覺,學習跨學科知識,才能抓住未來的機遇。強靜先生則更為宏觀,他相信AI將促進整個社會組織結構的徹底變革。這要求我們不能只專注於眼前的技術,更要思考如何適應社會的結構性變化,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結語:在變革中尋找機會與定位
這場圓桌論壇為我們描繪一幅清晰的AI時代圖景。它告訴我們,AI對創業與職業的影響是全面且深刻的:成功的AI創業,需要技術理想主義、投資實用主義、產業現實主義和連續創業精神的完美融合。而AI時代的職業發展,則要求我們將AI作為賦能工具,不斷學習,並將其與自身專業知識相結合,才能在未來擁有更強的競爭力。
正如強靜所說:「最好的項目只會流向專業最強且資源最豐富的機構或個人。」而對於個人而言,最好的職業機會也將流向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腳踏實地,不斷學習和進化的專業人士。這場論壇不僅是觀點的碰撞,更是四種創業人生的深度對話。它們共同提醒我們,在這個充滿變革的時代,真正的機會屬於那些既能把握技術脈搏,又能洞悉商業本質的智者。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演講嘉賓展開討論。 主辦方提供

講座現場。

演講嘉賓柴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