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方今年1至7月共接獲24644宗騙案,損失金額高達43.4億元,雖然整體騙案升幅有放緩,但值得關注今年1至6月共有957名專上院校學生被騙,包括644名本地生及313名內地生,總損失超過1億元,當中網購詐騙及電話騙案學生最容易中招,而租樓詐騙案更是今年初開始出現。為保障學生免受詐騙及提升其防騙意識,警方與金管局推出一系列措施和宣傳活動,其中金管局早前提出修訂《銀行業條例》建議,允許銀行透過安全平台與其他銀行分享有關企業及個人帳戶的資料,新措施將於11月3日推出。
記者 麥鍵瀧
警方商業罪案調查科高級警司羅國凱表示,本地學生涉及騙案宗數較多,但內地學生的金錢損失最為嚴重,佔學生群體總損失的55.5%,達6031萬元;網購詐騙是學生最常遇到,有422宗,主要涉及演唱會門票及二手平台交易;電話詐騙如「假冒官員」、客服等騙案雖屬於次位,錄得174宗,但卻造成近6990萬的損失。內地學生每宗電話騙案平均損失金額為本地學生的4.5倍,此外內地學生於網購、求職及租樓詐騙上的數字亦明顯上升,其中租樓詐騙於今年初出現,94.4%受害者為內地學生;而本地學生方面最容易墮投資詐騙陷阱,佔此類案件的85.7%。





羅續指,今年1至7月最大一宗涉及學生的騙案發生於4月,一名25歲內地碩士學生被假冒內地公安騙取1097萬港元。另外,亦有數名內地來港學生因參與詐騙活動被捕,包括近期一名19歲內地大學生為「假冒官員」詐騙集團充當跑腿而被捕。羅提醒學生要提防「騙上騙」手法,騙徒誘使受害人轉賬後,再慫恿其參與所謂的「特務行動」,聲稱可取回損失,此類案件不僅導致金錢損失,更或會負上刑事責任,因明知對方為騙徒仍協助進行犯罪活動,或會被控「串謀詐騙」罪,最高可判監14年。
今年5月香港理工大學進行了「大專學生詐騙認知調查」,訪問了4間大學共3189人。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徐鑫分析第一階段調查結果,發現最常見的詐騙手法包括假冒官方機構來電、高薪兼職詐騙、限時優惠或中獎詐騙、投資詐騙及網購詐騙,受訪者中有82%的學生曾遭遇詐騙,其中6%蒙受金錢損失,平均損失金額約為4萬,此外逾20%遭受損失的學生因金額小、懶於處理或感到尷尬未曾尋求幫助。
為保障包括學生在內的銀行客戶避免受騙,金管局於去年12月及今年4月推出包括建立動態詐騙交易監控系統,以及要求銀行全面使用警方「防騙視服器」的數據並及早介入,成功令每宗案件的平均損失金額由去年首7個月的115萬下降今至年同期的76萬。
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總裁(法規及打擊清洗黑錢)陳景宏表示,金管局早前提出修訂《銀行業條例》建議,允許銀行透過安全平台與其他銀行分享有關企業及個人帳戶的資料,新措施將於今年11月3日推出。另外針對學生客戶,目前於主要大學設有分行的銀行,在詐騙監察系统設立針對學生客戶的攔截規則,以評估詐騙風險;同時為協助銀行業界更有效地識別潛在詐騙個案,金管局將於9月內向所有零售銀行提供詐騙風險指標,以提升其詐騙交易監控系統的效能。
為提升本地與內地學生對騙案的認知,警察將本月定為「防騙月」並舉辦了一連串宣傳活動,包括安排「乖巧寶寶」防騙主題車走訪17間大專院校,向學生及教職員傳遞防騙訊息,亦於開學季舉辦32場防騙教育講座及活動,覆蓋超過4000名學生,提高整體防騙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