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開徵關稅爭議 高院將速審

華府的最高法院大樓。美聯社

本報訊

美國最高法院週二同意以罕見的快速程序,審理特朗普總統是否依聯邦法律有權徵收大規模關稅。大法官們將於11月開庭,審理時間表遠快於最高法院的慣例。在此之前,關稅將繼續生效。挑戰關稅的小企業與部分州政府同意加速審理,他們認為特朗普濫用「緊急權力法」。特朗普政府則主張,該法律賦予總統管理進口的權力,關稅措施是促成新貿易協議所必須。

下級法院先前已裁定特朗普大部分關稅不合法,但上訴法院分歧決定暫時保留。特朗普政府隨後要求最高法院介入,聲稱若推翻關稅,美國將瀕臨「經濟災難邊緣」。

《美聯社》報道,原告方律師施瓦布(Jeffrey Schwab)表示:「憲法賦予的是國會,而不是總統個人,有權徵收關稅。」小企業和部分州政府指控,特朗普針對幾乎所有國家商品的進口稅,已讓他們接近破產。

最高法院保守派佔多數,其中三名大法官由特朗普於首任期提名。該院過去鮮少制衡特朗普擴張行政權力的作法。本案將檢驗大法官們是否延續其對總統權限的廣泛解讀,允許總統未經國會批准徵收關稅,儘管憲法明文規定此權力屬於國會。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雖因推出過程不穩定,引發物價上升與經濟增速放緩的擔憂,但他也藉此向他國施壓,迫使對方接受新的貿易協議。截至8月底,關稅收入達159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翻倍。

總檢察長索爾(D. John Sauer)辯稱,下級法院的裁決已影響美方談判,若關稅被推翻,美國財政部恐須退還部分稅款。他警告裁決不利將削弱美國打擊芬太尼流入,以及制止俄羅斯對烏克蘭戰爭的努力。

部分上訴法院法官則支持特朗普,認為1977年《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允許總統在緊急狀態下不受明確限制地管制進口。近幾十年來,國會逐步將部分關稅權力讓渡給總統,特朗普則充分利用了這一權力真空。

本案涉及兩輪關稅:特朗普於4月宣布的措施,以及2月對加拿大、中國與墨西哥進口商品的關稅。案件不包括他在首任期對中國課徵的關稅(後來由民主黨籍總統拜登沿用),也不涵蓋外國鋼鐵、鋁材與汽車的徵稅。

特朗普雖可依其他法律徵收關稅,但那些法律對速度與嚴厲程度有更多限制。

挑戰總統全面性關稅的小企業與州政府,也同意由最高法院加速審理。

他們表示,針對幾乎全球各國商品的進口稅,已讓他們的企業瀕臨破產。自由正義中心律師施瓦布(Jeffrey Schwab)說,「憲法賦予的是國會,而不是總統個人,有權徵收關稅。」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