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銀料美國投資者回歸本地IPO 港今年表現佳 「有壓力要做一些部署」

排隊來港上市的公司絡繹不絕,瑞銀全球投資銀行部副主席及亞洲企業客戶部聯席主管李鎮國表示,該行預計今年香港新股市場集資額高達2,000億元,有機會上試2,500億元。他又預期,美國投資者下半年回歸本地新股市場的情況將會更加明顯。現時新股市場暢旺,他指保薦人費用與以往相若,但整體佣金費率下跌,直言「競爭大了,行內用收費作為競爭條件。」

對AI、消費品及醫療股等感興趣

根據聯交所數據顯示,自年初至上月底止,受理的新上市申請達283宗,當中主板及GEM板申請分別有237宗和10宗。李鎮國表示,關注美國基金回來本地新股市場的情況,美國投資者今年初起陸續回來,預計有關情況下半年將更加明顯,即是美國長線基金和對沖基金更加活躍,因為其現時對中資股的權重佔比低,而香港是今年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之一,故有壓力要做一些部署。

他提及,以往美國基金參與香港新股發行量佔3、4成,現時可能約2、3成,預計美國基金對人工智能(AI)概念、消費品、醫療、工業科技等公司感興趣。

未來更多國際企業來港上市

他認為,未來1年有更多國際企業來港上市,包括來自東南亞、中東和歐洲,希望下年有些歐洲公司來港掛牌,而這些歐洲公司都在研究中。他指歐洲公司會考慮香港作為上市選擇地之一,因為英國市場的流動性和表現不是特別好,以及有公司希望接觸到北水資金,涉及的公司主要是消費和工業類相關行業,部分公司沒有內地背景、但有計劃來亞洲發展。

本地新股新規自上月4日生效,當中市場焦點為回撥機制的變更。聯交所提供兩個選項供發行人選用,機制A為將公開發售初始比例定為5%,並按超購認購倍數而進行相應的回撥,最多可令公開發售增至35%。機制B容許發行人將公開發售初始比例定為10%至60%之間,並無回撥機制,但可酌情重新分配股份。

「回撥畀散戶訊息唔係咁好」

由新規生效至今,已有4隻新股完成掛牌,當中3隻新股均使用機制B,並將公開發售比例定為10%。被問及使用機制B的發行人會否酌情重新分配股份,他表示應該不會,因為「反而回撥好似覺得你機構唔夠單,畀散戶的訊息唔係咁好」。他認為,在新機制下,發行人申請回撥豁免的情況會減少,因為機制B已可令公開發售佔比固定在10%,以更加配合市場的需求。

他指出,該行的機構客戶認為是次諮詢總結「很合理、很平均的水平」,而客戶選擇回撥機制時會考慮發行規模、基石投資者的參與度,以及自身行業性質。他解釋基投參與度方面,如果發行人本身的基投比例較高,達一半或以上,可能會選擇機制B,以確保建簿配售的份額。在該情況下,若然選擇機制A,當公開發售認購反應熱烈時,便會觸發公開發售及基投部分的回撥。

消費相關新股或選擇機制A

自身行業性質方面,他指出,如果發行人的品牌是與消費相關,廣為人知,有機會選擇機制A,以吸引更多散戶認構。他提及,「先A後H」的新股更希望招徠一些機構投資者,傾向選擇機制B,因為其A股已有很多散戶。

另外,聯交所規定40%股份分配至建簿配售部分,他表示這可確保有一個足夠的份額分給機構投資者,令他們更加願意去做股票研究,而非「只有一成(可供認購),那麼多人去爭」。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