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希望變醜聞?

(胡孟青)

  父母愛子女之心無微不至,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亦有培養過程,豈能拔苗助長。父母有責任以身作則,尤其價值觀與行為模式,若其身不正,又怎教好下一代?

  近期在網絡上鬧得最沸沸揚揚的事件,豈止冒牌水,更有自6月中發酵再引爆的,淪為香港創科醜聞的名校中四生研發藥物處方AI平台,疑似請槍奪獎事件。最初是被形容為吹哨人的質疑,因平台牽涉大量藥物資料及病人資料。種種蛛絲馬跡顯示,這個得獎平台MediSafe「藥倍安心」,原創者係AI Health Studio的美國公司。雖然很峰迴路轉,又好像很羅生門,唯在創科界,只要找出擁有原始程式碼、用戶體驗及相關技術架構的一方就有真相。事件所牽涉單位之多,只會更欲蓋彌彰。尤其當這家美國初創公司的創辦人已不吐不快,再刻意捍衛只會觸發更多質疑,因為民間太多判官。當發明獎牽涉到背後受教育局資助並委託甄選及培訓參加者的單位,看來相關機構更需要捍衛的是香港的學術透明度及創科誠信,畢竟教育局資源來自納稅人。

  整件事件牽涉太多公關災難,社交平台上聚焦點離不開家長的介入、幕後對輿論的控制及對吹哨人的攻擊,小妹更關心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建立及病人的私隱。獲獎學生於媒體訪問中提及,有醫生試用平台處方藥物中所牽涉的病人私隱,個人資料私隱專員公署是否應更主動在接收到相關投訴前,介入被取用作研發的病人資料庫使用授權與私隱保護,把好關,香港創科才有希望。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