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公開暗示可能於9月降息,震撼金融市場,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學者井友倫(Chris Ching)認為,其背後呈現的是制度層面的理性回歸,是基於經濟數據與制度理性的必然調整,而非政治妥協。
鮑威爾指出,美國勞動力市場出現疲軟跡象,新增就業趨於平緩,勞動參與率未能明顯回升。雖然未明確降息具體時點,但他強調政策將「完全依賴數據」,這一審慎語氣已釋放出明確政策轉向信號。
井友倫表示,此舉標誌著美聯儲正從「鷹派慣性」回歸「靈活中樞主義」的政策框架。在這種新框架下,央行不再僵化地以控制通脹為唯一使命,而是在就業、物價與市場穩定之間尋求新的平衡點。
一方面,鮑威爾此舉具備經濟模型支撐。泰勒規則主張,當通脹率低於目標值,經濟產出落後潛在水準時,應以降息刺激經濟。目前核心PCE通脹率約為2.1%,失業率仍保持低位,顯示經濟存在產出缺口,符合降息條件。另一方面,短期菲利普斯曲線亦支持降息合理性:勞動市場的降溫尚未伴隨急劇通脹上升,新動態形成降息與就業保護的有利條件。
這意味著,鮑威爾所展現的政策轉向,是基於模型支撐與市場現狀的理性決策,而非政治妥協或反覆無常。
聯準會內部與學界近期對於就業結構性的共識逐步形成。就業風險正在升高,政策應依此調整;勞動力供給因移民減少與人口老齡化而受壓,若就業再度惡化,恐難快速修復。
井友倫認為,利率回落將明顯減輕房貸、學貸等中長期負擔,對中產家庭而言,融資可得性的改善將有助於強化經濟安全感。從企業層面看,降息將緩解過去兩年流動性緊縮造成的早期資本萎縮,為人工智能、生物科技與綠色能源等關鍵產業帶來估值修復與融資活躍度回升的窗口。
在全球資本結構層面,美國此番政策方向不僅有利於穩定國際美元信用,也有助於恢復其作為全球制度錨的可信度。在中美戰略競爭深化的背景下,美國展現出的「制度彈性+政策可預測性」雙重能力,將鞏固其在全球資本配置體系中的地位。
井友倫,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學者、加州,聯邦執業律師、註冊國際審計師(CIA),曾任華爾街投資銀行高管,致力於全球宏觀政策、金融風險治理與中美資本制度比較研究。本報記者周重佑洛杉磯報道

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學者井友倫。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