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熱潮為灣區科技經濟注入新動力,疫情干擾大致消退,矽谷的新創企業再度回到長工時的工作節奏。雖未完全照搬中國「996」模式(朝九晚九、一周六天),但已相當接近。
《聖荷西信使報》報道,招聘公司TwentyAI執行長金納斯利(Adrian Kinnersley)指出,許多年輕創業者與從業者認為必須盡可能延長工時,否則會被競爭對手超越。史丹福大學兼任教授布蘭克(Steve Blank)認為,疫情期間遙距工作盛行,矽谷的工作節奏一度鬆散,如今卻重回80年代「達爾文式」競爭格局。
今年以來,美國創投資金40%流向十家公司,其中八家專注於人工智能,OpenAI、xAI與Anthropic名列前三。聖荷西創投公司Pegasus Tech Ventures執行長烏扎曼(Anis Uzzaman)指出,小型新創募資困難,裁員普遍,留下的員工必須承擔更多工作,並為保住職位而加班。
屋崙創投公司Founders, Inc.合夥人泰布洛(Hubert Thieblot)在社交平台發文稱,不存在工作與生活平衡,「每周至少60小時」。部分公司如三藩市行銷分析新創Paramark則公開表示,不認為創業必須靠每天12至18小時的工時維持。
加州法律對部分管理與行政職位豁免加班費,但金納斯利指出,新創公司常無視規定,尤其小團隊氛圍更容易把壓力內化。聖荷西州立大學人類學教授英格麗許-盧克(Jan English-Lueck)認為,新創行業的高學習曲線,使得「永遠在趕工」。
聖荷西居民卡普爾(Sanjiv Kapoor)長年投身矽谷新創行業,習慣於隨時待命,即使周末也會被聯繫。烏扎曼指出,許多創辦人與持股員工工時達每周60至80小時,「灣區往往更多」。
三藩市生技數據新創LatchBio聯合創辦人兼技術長沃克曼(Kenny Workman)透露,創業初期曾超越「996」標準,每周工時高達90小時。公司工程師薪資最高可達30萬元,但經常需要加班衝刺。
有專家警告超時工作將引發訴訟與倦怠,但沃克曼認為,人類偉大成就皆來自艱苦努力。本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