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由名校生請槍風波,到馬會填色比賽的爭議作品,全城焦點不約而同落在一個現象 —— 家長的影子,愈來愈早介入孩子的世界。
現在的教育競爭越推越前,從「贏在起跑線」,到進化成所謂「贏在射精前」,有優生學派甚至會計算排卵日,務求將「三日養兵」的強壯精子準確送達目的地,希望可以生個IQ超標的寶寶。
我在升呢做爸爸之前,曾一心抱住「小朋友開心最重要」的理想主義,但當兒子真正出生後,開始接觸其他家長、參與Playgroup、睇學校,就愈來愈感受到這份人人都想行先一步的有形壓力。
幼稚園已鋪排升中學路線圖
家長朋友從幼稚園便著手鋪排小朋友未來升讀小學、中學的路線圖,包括要考什麼證書,學什麼音樂,原來今時今日小朋友學識鋼琴,已經是一件「基本事」,鋼琴必須與另一款學器配搭,形成「鋼琴+1」,再加上其他林林總總的證書,才稱得上有競爭力。
十幾年前,幼稚園「N班」(學前幼兒預備班)報名的並不算多,到近幾年卻成為一種基本,甚至開始發展到要報讀「N班」之前的「PlayGroup」(學前遊戲小組),聲稱是專門為0至2歲的幼兒設計。
說穿了,其實是家長想報某某名校幼稚園,必先要讀這些「PlayGroup」進行所謂的「供會」,等同名校預早收取我們家長的「報名費」。必須知道,讀完不等於必定錄取你的小朋友,而是私底下稱聲有較大可能錄取。
在這股大環境的推動下,不得不承認,筆者的心態亦被迫出現了變化,自己也開始被捲入這場無形的競爭。尤其是原本以為香港出生率下跌,身邊又有一批朋友帶著小朋友移民海外,一心以為自己的小朋友輕易就可以進入一家不錯的學校。
高才通子女加劇內捲風氣
誰不知,是有一批學童移民海外了,但亦有一批國內高才通子女選擇來港就讀,嘴上說的是為了避開國內的超級內捲風潮,筆者眼見的,卻是改不了你那壞習慣,將香港學童的內捲風氣推上另一高度。
當幼兒教育越來越捲,筆者作為新手家長,都在思考是否應該停一停,諗一諗,問題是面對這個大環境壓迫而來,實在怎麼怎樣停,怎樣諗,也是一個問題。
學校一向鍾情於以「學生應否談戀愛」作為辯論題目,但筆者最近不禁思考,如果將題目改為「小朋友應否放棄童年」,由我們這班成年人來認真探討這個新題目,是否更貼近現實、更值得深思?
腦海中盤旋的一個念頭是:這場教育競爭,究竟是因為人實在太多?還是我們對自己的基因過於缺乏信心,總覺得孩子若不靠外力雕琢,便無法在未來立足?我們是否潛意識裡相信,唯有不斷「加作業」,才能彌補先天的不足?
如果是這樣,孩子的未來,是否已經從出生那刻開始,被我們的焦慮接管?
梁偉聰-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