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馬威中國昨日(23日)在深圳發布了2024財年《我們的影響力計劃》報告,聚焦治理原則、以人為本、關愛地球及實現繁榮4個領域,講述了畢馬威在中國實踐ESG(環境、社會、治理)的具體做法和成果。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李慧琼、廣東省機器人協會執行會長任玉桐等人也出席了當天活動。
5年來從參與者變牽頭方
報告顯示,畢馬威中國2024財年的溫室氣體淨排放量按年減約8%;實現100%採購再生電力;透過量化員工差旅碳排放量推動降排意識;公司90%的辦公面積位於具有綠色或健康認證的樓宇中;以及推出了「守護未來·關懷地球行動」志願者計畫。





《我們的影響力計劃》主管合夥人彭富強稱,畢馬威中國5年來從一個純粹的參與者,發展為ESG推動者和牽頭方,實現了眾多成果。彭富強舉例稱,畢馬威中國與紅樹林基金會(MCF)合作啟動了「綠色灣區先鋒行動-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生境提升」計畫;與鄉村合作了水治理計畫;以及與鄉村學校合作落地落實24個「智慧教室」計畫。
此外,畢馬威中國也聯合多家機構共同發表了粵港澳大灣區ESG生物多樣性先鋒企業榜單,推動企業參與生態保護。
AI及大數據等技術具環保作用
另一方面,在「雙碳」目標推動下,中國ESG自2021年開始熱情高漲,相關政策也密集出台。截至2025年6月底,3,158家A股上市公司發布了2024年度ESG報告,佔59.43%。
對企業來說,實踐ESG不僅是回應政策要求,更是實現長期發展的重要選擇。從經濟角度來看,注重ESG的企業抗風險能力更強,能有效規避環境違規、勞工糾紛等潛在危機,降低營運成本;在社會層面,良好的ESG表現能提升品牌聲譽,吸引優秀人才和客戶,增強競爭力;從管理角度講,完善的ESG體系能優化企業內部管理,讓決策更科學、透明,給股東帶來更穩定的回報。
據《星島》記者了解,畢馬威為企業提供包括脫碳及ESG的財務諮詢、報告、鑑證、稅務、治理、永續供應鏈、循環經濟等服務。彭富強在接受《星島》記者採訪時亦提到,以產業來看,目前中國科技企業和出海型企業ESG的意識最強,這是因為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等技術在環保領域發揮作用,成ESG實踐的重要力量;海外市場環保要求高,做好ESG才能滿足當地的合規要求。
任玉桐向《星島》記者表示,AI和機器人技術在節能降排、環境監測分析、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多個領域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國內科技企業也始終在積極推動科技與環保的深度融合,已形成可借鏡的示範案例。從長遠來看,科技與ESG的融合將成為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動力,為環保實踐提供更有效率、更精準的技術支援。
中小企受成本壓力等限制
彭富強也談到中國中小企業ESG參與度不高的問題。彭富強說,中小企業並非「不想做」,而是受成本壓力大、渠道缺失、認知不足等限制;雖然ESG前期確實需要一些投入,但長期來看社會價值會慢慢顯現,「ESG能為企業帶來好口碑,提升社會、政府、公眾和海外客戶的認可度,對行銷、合作、業績都有好處」。另外,還能增強員工的工作成就感和人生價值感,幫助企業留住人才。
彭富強補充道,傳統製造業正處於轉型期,早點認識到ESG的價值,能幫助其更好地滿足客戶需求。
李慧琼籲用數位化一站式平台
李慧琼對《星島》記者表示,中小企業缺乏ESG方面的人才與專業知識,可以利用數位化一站式服務平台,例如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提供免費的ESG自我評估報告。各行業協會也可以統籌解決一些痛點,例如製作簡易的手冊或標準,還可以藉力專業的第三方專業平台去降低ESG的成本。
《我們的影響力計畫》報告也顯示,畢馬威中國女性管理階層佔比已經超過男性。其中,領導人員女性佔比達46%,管理階層中女性佔比更是達到60%,這兩個數據相比2023財年都提高了2個百分點。數據顯示,畢馬威中國在推動性別平等方面成效顯著,作為參考,美國財富500強企業的女性主管佔比約只有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