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埠强烈反對堅尼路開設單車徑

市議員馬泰與交通替代方案組織(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企圖在堅尼路開設單車徑,既沒有諮詢華人社區,又沒有切實考究堅尼路實際路況,引起社區强烈批評和反彈。

大華埠民權聯盟共同主席陳建閃表示,自行車道和拓寬人行道並不是解決堅尼路和包厘街行人安全問題的真正有效辦法。這些街道車流人流極為繁忙,根本不適合大量騎行者。與汽車駕駛者不同,許多騎自行車的人不遵守交通規則,特別是電動車,時速可達30英里,極易造成交通事故。自行車騎士沒必要騎遍紐約市的每條街道。在中國、日本等許多大城市,繁忙街道是禁止騎車的,騎士必須在這些區域推車通行。如果能在堅尼路實行類似規定,行人將更安全。

陳建閃表示,如果確實需要更多人行空間,建議市政府將街頭小販遷移至堅尼路人流較少的地區。目前,許多人行道經常被街頭小販堵塞。堅尼路車流量極大,新澤西及其他行政區的卡車每天為華埠和小意大利的餐館和商店運送貨物。許多卡車為了卸貨已不得不在堅尼路雙排停車。如果因為增設自行車道而使堅尼路縮窄,卡車將無法再給華埠送貨,荷蘭隧道和曼哈頓大橋附近交通將大堵塞。這樣的擁堵會導致新澤西及其他行政區的人都不再來華埠,嚴重影響社區和本地商戶生計,後果堪憂。

陳建閃說,目前最緊急且尚未解決的問題,是人行道淨空的執法。CATS 研究(CATS=堅尼地區交通研究,Canal Area Transportation Studies)強調,行人安全與通行能力首先取決於維持至少8英尺寬的淨空行人通道。然而,這項規定並未得到落實。若缺乏這項執法:人行道拓寬計畫只會擴大攤販、侵佔與裝卸的空間,而非為安全步行提供空間。在堅尼路增設自行車道,若沒有確保淨空的行人通道,將會加劇行人、自行車與車輛之間的衝突。

保謢及改善華埠聯盟李翠珊表示,堅尼路是曼哈頓下城主要交通動脈之一。減少車道並用自行車道取而代之並不合理,這將使從曼哈頓大橋到荷蘭隧道一帶的交通更加壅塞。一條堵塞的動脈會限制血液流向心臟,最終導致死亡。所提議的自行車道正是如此,將扼殺堅尼路周邊充滿活力的社區。唐人街長期飽受打擊,至今仍未從9/11、超級颶風「桑迪」以及新冠疫情的影響中恢復。任何支持在堅尼路設置此類自行車道的民選官員,都將對我們所熟知的唐人街與小意大利的毀滅負責。

李翠珊說,為什麼要鼓勵騎士與卡車並行?這就像醫生告訴病人繼續吃會阻塞動脈的不健康飲食一樣。民選官員應像醫生一樣,「承諾不造成傷害」。我們應該遵循常識,不是去增設自行車道,而是支持能保護所有紐約人的措施。社區中許多人呼籲在包厘街與堅尼路沿線的高風險區人行道上安裝防撞柱,並希望降低車輛駛離曼哈頓大橋的限速,配合測速攝影機執法,以及設置減速帶。同時,他們也希望在堅尼路與包厘街的交叉口安裝闖紅燈攝影機。如果這些措施能全面落實,該路口將會安全得多。

李翠珊說,華埠是個老齡人口社區,若在堅尼路設單車徑,又不嚴格執法,「陸瑞英悲劇」會不斷上演,而且市議員這項重要交通提議,完全沒有諮詢華埠意見,若不是7月19日交通意外,都不知道這項影響至深的建議。

地區領袖于金山表示,堅尼路車輛、自行車與行人混雜且經常壅塞,現有的街道布局必須嚴格檢視,以確定其是否足以滿足所有使用者的安全需求。這場悲劇突顯了亟需進行有意義且持久的改善,以保護行人、單車騎士與駕駛者的生命安全,尤其是在全市最繁忙、最複雜的交叉口之一。

據悉,交通局就華埠近日死亡事故,本周三與華人社區研討改善堅尼路交通,並於今年9月開設長期改善堅尼路的社區工作坊。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若堅尼路設單車徑,從4線行車減為2線,嚴重堵塞及人身安全成最大憂懼。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