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9日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從曼哈頓大橋衝出,墜落在堅尼路與包厘街的交叉口。事故奪走了兩位無辜者的生命——55歲的單車騎士Kevin Cruickshank,及63歲的郭美(May Kwok),悲痛與憤怒很快轉化為對追究責任與改善街道安全的迫切呼聲。
4日後華埠市議員馬泰發聲明斥責交通局及市長亞當斯,指他們持續疏忽造成致命後果。他說自己多次敦促交通局加强安全措施,實踐堅尼路交通改善,聲明中沒有提及堅尼路報告內容。
馬泰所說的報告,是指2023年第一及第三社區委員會通過研究堅尼路自行車與行人改善方案。馬泰希望市府能拓寬狹窄的人行道並設置自行車道,為東河大橋與哈德遜河綠道之間增加急需的橫向連接。他建議將道路中段改造成像艾倫街(Allen Street)或休士頓街(Houston Street)那樣的綠化中央島,並在中央或路邊設置自行車道。
從曼哈頓大橋到荷蘭隧道的路段是貨車通道,經常嚴重堵塞,非法停車與雙排停車問題猖獗。從堅尼路沿線有13條地鐵線停靠,連接繁忙的唐人街與翠貝卡商業、餐飲區,但該區缺乏任何東西向的保護自行車道。前市長白思豪曾在2021年SoHo-NoHo區劃重整中針對堅尼路展開「全面」研究,聚焦堅尼路至包厘街約一英里範圍設置單車道。
2011年以來,堅尼路共發生5,745起報告事故,造成9人死亡,1,029人受傷,平均每四天就有一人傷於這條短短的街道。
交通替代方案組織(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在2018年發起「拯救堅尼路」行動,稱其為曼哈頓的「死亡大道」。該組織與第一社區委員會及多位交通專家多年來呼籲市府立即重新設計,而非再做更多研究。
馬泰與交通替代方案組織(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鼓吹儘量以自行車取代汽車,並得到第一及第三社區委員會支持,一致表決通過「修復堅尼路」決議案,主要擴大行人空間,建立自行車設施, 呼籲減速措施, 提升安全措施。而第三社區委員會在參與堅尼路自行車道改善的討論,特別是關於設置保護型自行車道的提案。CB3過去曾支持區內其他自行車道項目,例如克里斯蒂街(Chrystie Street)與包厘街(Bowery)的自行車道。
2023年9月,華埠啟蒙學校副校長陸瑞英(Priscilla Loke)在格蘭街遭電單車撞倒,昏迷三日後不幸離世,肇事電單車騎士當場逃逸,事後僅被開一張闖紅燈罰單。
2024年6月市議會以「陸瑞英法案」舉行公聽,限制全市電動單車速度及嚴懲違法,51位市議員中31人支持,馬泰以「浪費金錢」及「警力難以執行」反對該法案。
據悉,交通替代方案組織(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是全力倡導單車的組織,在政見及政治捐款上,都是馬泰的支持者。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堅尼路是從曼哈頓大橋到荷蘭隧道的主要路段,經常嚴重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