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裔法官王怡芳參選州高院

近日,紐約州皇后區司法大會舉行,由國會議員米克斯(Gregory Meeks)主持,大會共提名5人為紐約州皇后區高等法院法官的民主黨候選人,其中包括唯一的華人候選人王怡芳(Frances Wang)。她由州參議員劉醇逸(John Liu)提名,國會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亦正式背書支持。

紐約亞裔法官比例仍偏低

在10日接受本報採訪時,王怡芳介紹,紐約州法官產生方式有三種:由市長任命、州長任命,或經選民直接選舉。她於2016年獲市長任命,2022年晉升為高等法院刑事庭代理法官(Acting Justice),但代理職位無法晉升至上訴庭(Appellate Division,Second Department)等更高層級,「唯有通過選舉,才有機會進入被考慮進入上訴庭」。

作為紐約亞裔法官協會副會長,她透露,協會現有70名亞裔法官,但全州約有1,300名州法院法官,「比例其實很低」。她並指出,紐約州最高法院上訴法院(Court of Appeals)至今從未出現亞裔法官,「我們正努力推動改變」。

談及語言可及性時,王怡芳指出,在刑事庭,普通話與粵語口譯通常能及時提供,但部分中国方言則需特別安排。她回憶,有一次在法庭門口遇到一名神情慌亂的華裔老者,對英語詢問毫無反應,「我就改用普通話問他,他立刻鬆了一口氣。」她說,許多人一進法院就感到緊張不安,而遇到能用自己語言交流的人,能讓他們安心不少。

在皇后區,不少華人因經濟原因無力聘請私人律師,最終只能依賴公設律師。有些居民反映,由於公設律師經手案件數量較多,加之很多華人存在語言障礙或對法律程序不熟悉的情況,在溝通過程中,律師有時會建議其考慮接受認罪協議。

王怡芳提醒,若在未完全了解認罪協議後果的情況下作出同意認罪,可能對移民身份造成嚴重影響。「例如,若並非美國公民,承認某些罪名可能導致被遣返。」

她表示,律師在此情況下應先透過口譯與當事人溝通,再諮詢移民律師,確保認罪不會引發驅逐出境風險,或至少讓當事人清楚後果。

她鼓勵民眾善用民選官員與法律援助機構提供的多語言服務資源,及時尋求幫助。「對我這個法官來說,如果不能確信當事人明白情況,並且確定這是他想做的事,我是不會接受這個認罪的。」

而這一個月來,皇后區公設律師系統也經歷了一系列重大變動:自7月1日起,由布碌崙公設律師服務機構(Brooklyn Defender Services)接管皇后區辯護律師辦公室;月底,紐約市公設律師還發起大規模罷工。

王怡芳表示,目前過渡順利,她所在的高等法院刑事庭未受衝擊,原有律師多數留任。同時,紐約市最大的公設律師機構法律援助協會(Legal Aid Society)最終在罷工一事上達成和解,「案件進度沒有因此延誤」。

劉醇逸表示,王怡芳擁有逾20年檢察官和司法助理,並在紐約刑事法院擔任多年法官,是「完全準備好擔任州高院法官的優秀法律工作者」。他強調,她的加入將進一步提升社區在司法體系中的力量。

孟昭文則指出,王怡芳不僅經驗豐富、資歷深厚,「她若當選,無論對皇后區居民還是全體紐約人,都是一大勝利」。

本報記者王冰岩紐約報道

孟昭文與劉醇逸對其背書。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