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票用量不及紙張1% 發票行僅剩4間 轉數快冒起 業界:已完成歷史任務

今年是電子支票面世踏入十周年,惟使用量一直低位徘徊,至今還不到紙張支票用量的1%,且使用量更呈跌勢,今年首7個月電子支票的港元結算交易筆數按年減少9.4%。同時,參與電子支票服務的發票銀行亦陸續打退堂鼓,集友銀行亦已從發票行名單上除名,令現時發票行數目只餘下4間。業界人士直指,電子支票使用流程麻煩,加上轉數快等電子支付冒起,相信其歷史任務已完成。

高峰期10銀行參與 現僅剩4間

一直以來,不論紙張支票或電子支票,均以港元結算交易佔大多數。據香港銀行同業結算公司資料顯示,今年首7個月的港元結算電子支票交易量,沒有一個月如往年曾達3萬宗或以上,僅介乎24,939宗至29,488宗,累計為19.45萬宗,按年下跌9.4%;單計7月則為28,753宗,按年亦跌9.3%。

電子支票交易量
電子支票交易量

 

由金管局推動的電子支票,自2015年12月7日面世,銀行可自願性參與作為電子支票發票行,但就強制為存票行。最初發票行名單上有9間銀行包括滙豐、中銀香港(2388)、恒生(011)、東亞(023)、農行、南商、集友、招商永隆及富邦香港,其後發票行數目曾多達10間,但名單上的銀行名稱已有改動,有些已退出並換上其他銀行,而近幾年就越來越多發票行陸續退出,截至今年5月,發票行數目進一步減少至4間,現僅餘下滙豐、中銀、招商永隆及富邦。

使用流程麻煩 用戶體驗不便

業界人士指出,電子支票出世年代,尚未有轉數快,亦無其他電子支付工具,故在當時可視為可替代紙張支票的基本電子支付,但其設計的使用流程麻煩,令用戶體驗不便,加上市民始終慣用紙張支票,所以電子支票佔整體支票交易量的比例持續偏低。當轉數快推出後,由於轉數快十分方便,用戶就更加不願使用電子支票,相信隨着不同的電子支付工具出現,電子支票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會長郭志華稱,中小企也少用電子支票,相信部分原因是與宣傳不足有關,以致中小企對此認識不多,尤其現今大家都恐墮入網騙或洩露個人資料,始終覺得使用紙張支票比較實在,故到現在中小企主要都是使用紙張支票,特別是涉及大銀碼,這也是慣性問題,而且使用紙張支票不涉收費。

金管局發言人回應表示,電子支票於2015年推出,其後轉數快於2018年推出,用戶的支付模式和習慣亦有所改變。轉數快在本港被廣泛應用,今年7月轉數快平均每天處理200萬宗港元即時交易,涉資約173億元。上半年電子支票平均每月有超過3萬宗交易(計及港元、美元及人民幣結算交易在內)。相比其他電子支付及轉帳方式,電子支票仍具有其獨特性,例如電子支票與實體支票均受《匯票條例》保障。該局會繼續和業界合作,檢視現有各種支付及轉帳方式的成效,並會共同探討及推出不同的電子支付及轉帳方式。

銀公去年稱研支票未來路向

香港銀行公會曾於去年表示探討支票未來的發展路向,評估不同的方案,包括逐步取代紙張支票的可行性等,並計劃定下有關路線圖及進行諮詢,惟時至今天似乎仍未有下文。據了解,有關研究仍在進展中,只是並非今年的焦點所在。

香港的電子支票用量低,無法取代用量龐大的紙張支票,即使紙張支票的用量已有所下降,但現時每月交易筆數仍達逾400萬宗。在這方面,香港的競爭對手新加坡又跑前一步,事關新加坡銀行公會早前宣布推出電子延後付款(Electronic Deferred Payment,簡稱EDP)方案EDP和EDP+,支援支票用戶過渡至電子支付。因此,由2026年1月起,所有銀行將停發新的坡元企業支票簿,並於2027年1月起,所有銀行將停止處理坡元企業支票。

本報就有關研究紙張支票及電子支票未來路向的進展向香港銀公作出查詢,獲回覆指公會一直積極研究及推動不同的數碼支付渠道,務求在傳統的支付方式以外,提供更方便、更安全且高效的支付方式。轄下工作小組會收集來自不同行業持份者對現有支付渠道及其他優化方案包括電子支票的意見,並將適時提供更新。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