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中國 英語專業不再受落

英語專業曾是中國大學的熱門專業,可今年高考結束後填報志願,英語專業明顯遇冷。在全球化退潮、民族自信高漲的背景下,英語專業是否真的已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抑或這種「冷遇」折射出中國教育界對人才培養的功利化傾向?

就在十幾年前,學習英語在整個中國範圍內可謂炙手可熱,不止體現在開設英語專業的高等學府之多,莘莘學子同樣趨之若鶩。2013年中國教育部新增專業名單上,有70所大學增設商務英語專業、46所新增翻譯專業。彼時正是全球化浪潮黃金時期,中國熱切嚮往著「與世界接軌」,英語被視為與外界打交道的基本技能。但是往日「遍地開花」的專業,如今勢頭明顯下挫。特別是近兩年來,英語專業被越來越多大學裁撤。

英語專業的黃金期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高度重合。上世紀80至90年代,作為國際交流的橋樑,英語是打開國門、引進技術的關鍵工具。掌握英語意味著獲得參與全球化的入場券,英語專業人才備受追捧。然而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漢語的影響力擴大,人工智能翻譯技術迅猛發展,英語的工具性價值正在被稀釋。

常有人詬病中國教育體制培養出來的「啞巴英語」——哪怕是學英語的研究生,除了在考場上答題閱卷,口語、聽力、寫作能力都相對較弱,長期以來,成績成了篩選人才的手段,沒人去考慮學生畢業後如何就業,在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之間,存在巨大脫節。

就業市場的變化直接影響了專業選擇。企業更青睞「英語+專業」的複合型人才,而非單一的英語能力。純粹的英語專業畢業生若缺乏其他領域的技能,競爭力難免下滑。這種供需矛盾,加速了英語專業的邊緣化。

英語專業的危機,其實是中國社會和經濟日益複雜化、專業化的表徵,社會競爭形態已和以往完全不一樣,靠單一技能就能「一招鮮,吃遍天」的時代過去了。換個角度看,也反映了社會對教育的功利化評判。當「有用」成為衡量學科價值的唯一標準,人文學科的困境便不可避免。語言不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英語專業教育的核心本應包含文學、歷史、跨文化思辨等深層素養,這些能力在全球化競爭中依然至關重要。若僅以短期就業率否定其價值,無異於將教育簡化為職業培訓。值得警惕的是,輕視英語可能削弱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在講好中國故事、參與全球治理的今天,高水平的英語人才仍是溝通中外的關鍵。若因盲目樂觀而忽視語言能力的培養,長遠來看或會制約國家的軟實力輸出。

中國人學習英語的熱情消退,既是對過去盲目追捧的修正,也考驗著社會對教育本質的認知。一個國家不僅需要技術硬實力,更需文化軟實力。減少英語專業規模或許是市場調節的結果,但若因此否定人文教育的價值,則是更大的損失。隨著中國打開國門,迎接世界遊客,或許有一天,英語教育會重新受到重視。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