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計劃接管加薩城並向哈馬斯施壓

以色列週五表示,將透過接管加沙城來加劇與哈馬斯長達 22 個月的戰爭,此舉導致該激進組織解散,國際社會再次呼籲結束衝突,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仍被關押在加沙的巴勒斯坦平民和以色列人質的擔憂。

以色列的空襲和地面戰已造成加沙數萬人死亡,大部分人口流離失所,大片地區遭到破壞,並導致該地區陷入飢荒。另一場大規模地面行動的時機尚不清楚。這可能需要動員數千名士兵並強制疏散平民,幾乎肯定會加劇這場人道災難。

一位熟悉接管加沙城計劃的官員表示,行動將循序漸進,且沒有確定開始日期。由於涉及敏感話題,這位官員要求匿名。

在以色列安全內閣批准接管加沙城的計劃之前,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週四在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概述了更為全面的計劃,稱以色列計劃控制整個加沙地區。以色列目前已控制了加沙約四分之三的領土。

哈馬斯拒絕了以色列的計畫。該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表示:「擴大對我們巴勒斯坦人民的侵略絕非易事。」

內塔尼亞胡已暗示將發動更大規模的戰爭

媒體通報飢荒現象引發越來越多的震驚,包括以色列盟友在內的國際大國也加強了對這場戰爭的批評。

德國週五表示,在另行通知之前,不會授權出口可在加沙使用的軍事裝備。

如果內塔尼亞胡在以色列單方面撤軍二十年後繼續推行更全面的計畫來控制整個領土,緊張局勢可能會進一步加劇。

在安全內閣會議前接受福克斯新聞採訪時,當被問及以色列是否會「控制整個加沙」時,內塔尼亞胡回答說:「為了確保我們的安全,我們打算把哈馬斯趕出加沙。」他還補充說,以色列不打算「保留它」。

以色列的新計畫可能部分是為了向哈馬斯施壓,迫使其接受以色列提出的停火條件。

這或許也反映了以色列軍事參謀長埃亞爾·扎米爾中將的保留態度,據報道,他警告說,擴大行動將危及哈馬斯扣押的其餘約 20 名活著的人質,並在近兩年的地區戰爭之後進一步給以色列軍隊帶來壓力。

內塔尼亞胡辦公室在安全內閣會議後發表聲明稱,軍方「將準備控制加沙市,同時向戰區以外的平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以色列國防與安全論壇主席、退役準將阿米爾·阿維維估計,動員約 30,000 名士兵、疏散巴勒斯坦平民並接管加沙城只需不到三個月的時間。

2023年10月7日,哈馬斯領導的武裝份子攻入以色列,造成約1,200人死亡,251人被綁架,因此引發了戰爭。大多數人質已根據停火協議或其他協議獲釋,但仍有50人滯留在加沙。以色列認為其中約20人仍然活著。

據加沙衛生部稱,以色列的報復性行動已造成超過6.1萬名巴勒斯坦人死亡,但衛生部並未透露其中有多少是戰鬥人員或平民。該部隸屬於哈馬斯控制的政府,由醫務專業人員組成。

聯合國和獨立專家認為,以色列外交部的數據是最可靠的傷亡估計。以色列對此提出異議,但並未公佈其實際傷亡人數。

調解員再次嘗試結束戰爭

據兩位因討論敏感而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稱,新的停火努力得到了海灣主要阿拉伯君主國的支持。其中一位直接參與了討論,另一位聽取了相關工作的報告。官員表示,如果以色列重新完全佔領加沙,這些君主國擔心地區局勢將進一步動盪。

這項尚未最終敲定的框架旨在解決如何處理哈馬斯武器這一備受爭議的問題。以色列尋求全面解除武裝,但哈馬斯拒絕了。直接參與相關工作的官員表示,目前正在就「凍結武器」進行討論,這可能意味著哈馬斯保留但不使用其武器。該框架也呼籲哈馬斯放棄在加沙地帶的權力。

這位官員表示,一個巴勒斯坦-阿拉伯委員會將管理加沙地帶,監督重建工作,直到巴勒斯坦政府成立,並由一支由美國在中東的兩個盟友訓練的新警察部隊接管加沙地帶。目前尚不清楚西方支持的巴勒斯坦權力機構將扮演何種角色。

第二位官員表示,美國政府已聽取了有關該框架的大致內容的報告。

哈馬斯一名高級官員表示,該組織尚未收到有關重啟停火談判的最新努力的詳細資訊。由於未獲授權向媒體發布消息,該官員要求匿名。

美聯社聯繫了卡達、埃及和以色列政府以及白宮徵求意見。

一位與會者向美聯社透露,美國特使史蒂夫·維特科夫最近訪問以色列期間告訴人質家屬,以色列正在改變做法,尋求達成一項全面的「全有或全無」協議,以結束戰爭並確保人質獲釋。由於未獲授權談論此次私人會議,該人士要求匿名。

“這裡沒有東西可以佔領”

以色列曾多次轟炸加沙城,並在那裡發動了無數次攻擊,但隨著武裝分子重新集結,以色列又一次重返這些社區。如今,這裡是加沙少數尚未被以色列劃定為緩衝區或被下達撤離命令的地區之一。

來自加沙城的烏姆優素福說,她離開這座城市已有 16 個多月才回到家。

「這片區域全是瓦礫。說是瓦礫都有點誇張了,這裡就是一堆沙。這裡什麼都沒有,也沒有生命,」她說。

大規模地面行動可能導致數萬人流離失所,並進一步擾亂向飢荒地區運送糧食的努力。

目前尚不清楚加沙城還有多少人居住。加沙城是戰前該地區最大的城市。衝突爆發後的幾週內,數十萬人接到撤離命令逃離家園,但許多人在今年年初停火期間返回家園。

新聞及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