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歌曲是否AI生成?

專家指出,單憑聽覺,已難以斷定歌曲是否由真人創作。美聯社

美聯社電

近日,擁有逾百萬粉絲的搖滾樂隊Velvet Sundown承認其作品全由AI生成。這支「虛構樂隊」的音樂、歌詞及專輯封面皆由人工智能製作,引發外界關注新科技如何模糊音樂界真實與合成的界線,以及創作者是否應向聽眾坦白交代。

電腦軟件早已廣泛應用於音樂製作,AI更成為主持人及音樂製作人的新工具。然而,Suno、Udio 等AI歌曲生成器的興起,令任何人僅憑幾個提示詞便能創作歌曲,對業界構成深遠影響。

若懷疑某首新歌是否由AI全面生成,可從以下幾方面查證其背景。

首先,可進行基本調查:相關樂隊或歌手是否擁有社交媒體帳戶?其網上活動可追溯至何時?現實中是否有其演出、訪問或唱片發行記錄?YouTube上是否可見過往演唱片段?是否曾有唱片公司替其發行作品?

其次,嘗試追查來源。部分創作者會在Suno或Udio平台上載作品,但需註冊帳戶方可查閱。

用戶可透過曲名或創作者標籤搜尋,但若欠缺相關資料,尋找難度甚高。

為提升透明度及遏止部分人借AI製作歌曲以謀取版稅收益,串流平台Deezer於6月推出標籤功能,系統會自動標示專輯內含AI生成內容。該公司指,其內部技術可辨識出AI創作歌曲中細微而可識別的音訊模式。據悉,目前每日上載至平台的歌曲中,約18%為AI生成。

此外,亦有第三方工具聲稱能辨識歌曲是否由AI創作。法國聲音研究機構IRCAM推出的IRCAM Amplify線上檢測器,可分析用戶上載的音樂,估算其為AI生成的可能性。然而該工具亦提醒結果未必準確,建議用戶自行再作核實。

AI可同時創作旋律與歌詞。不少用戶仍偏好自行填詞,認為AI創作常見拙劣押韻、重複句式等問題,或可作為辨識依據。有用戶指出,Suno生成的歌詞經常出現「霓虹」(neon)、「陰影」(shadows)、「低語」(whispers)等特定詞語。

AI技術日新月異,辨別內容真偽已無簡單方法。專家指出,單憑聽覺,已難以斷定歌曲是否由真人創作。

科技-三藩市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