旰食宵衣昨日 繁花碩果今朝

江小梅(前排左4)與同事在報慶活動上切生日蛋糕。受訪者提供

1985農曆新年,劉世添(前排右1)與星島員工聚餐。受訪者提供

江小梅1970年代加入星島。受訪者提供

2025年3月,劉世添在土耳其坐熱氣球。受訪者提供

本報記者黃偉江三藩市報道

從最初空運港版膠片到海外,到今天涵蓋電視、廣播、網路的多元傳播矩陣,今年慶祝創刊五十年的星島日報美西版見證了北美華人社會的變遷,本報專訪前總經理兼總編輯江小梅和前社長劉世添,回顧當年打拼篳路藍縷,展望多媒體的未來。

「我是在70年代初加入星島日報的,當時還沒從大學新聞系畢業。」江小梅微笑著回憶,「那時候年輕人都有點理想主義,我覺得做新聞是件有意義的事。」

大地震無阻如期出報

1975年,星島日報香港總社決定在美國西岸設立星島美西版,江小梅被派往三藩市,參與創刊工作。抵美之初,她與兩位同事組成「先頭部隊」,面對的是近乎白手起家的挑戰,沒有本地稿源,沒有印刷廠,沒有辦公設備,連報紙的版權都面臨爭議,加上港美兩地時差的挑戰,需要異地辦公的不同職能部門的同事相互配合。

「當時我們每晚都要接收從香港傳真過來的菲林,然後交給不懂中文的印刷廠排版。」她回憶,「他們常常把菲林倒過來,或者拼錯順序,我們只能一頁頁對著大版查錯,生怕出了大紕漏。」

1970至80年代的通訊技術尚不發達,每逢香港颱風或機器故障,報社便可能收不到香港的傳真。江小梅說,那些日子她最怕電話響起,說「傳真來不了」,因為那意味著美西版可能會斷刊。「為保證報紙每天都能如期出版,我們要跟時間賽跑,很多時候通宵達旦,不容許出半點差錯。」她回憶最驚心動魄的時刻,是1989年三藩市大地震全城斷電,街上到處是驚慌的人群,報社臨時租發電機,連夜排版、印刷,第二天如期將報紙送到讀者手中。「那一天的特刊,很多人拿到後熱淚盈眶。我們覺得,這就是做新聞的價值。」

拓展本地內容 紮根社區文化

隨著80年代華人移民日益增加,美西版逐漸壯大。編輯部、廣告部、發行部、印刷廠等部門相繼成立,原本依賴香港新聞供稿的模式,也逐步轉向本地採寫,服務在地社區。「我們開始關注華人家庭的教育、移民政策、法律諮詢、房產市場、社團動態。這些本地新聞,使讀者越來越離不開我們。」江小梅說。

當年,美西華文報業進入群雄並立的「百花齊放」時代,《世界日報》、《金山時報》、《僑報》、《國際日報》等多報競爭市場,還有來自香港的《大公報》、《文匯報》、《明報》等代理發行。在激烈競爭中,星島憑藉穩健的管理、專業的採編團隊、彩色印刷、內容本地化等優勢,逐步站穩腳跟。「我們靠的不只是速度,更是品質。我們的記者深入社區,寫出有溫度的故事,也贏得了讀者的信任。」

1995年,江小梅因健康原因提早退休,離開了奮鬥25年的新聞崗位。她始終關注《星島日報》的走向,並為它一步步發展壯大感到驕傲。

「雖然我離開了,但這份報紙已經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眼神中透著溫柔,「它就像一棵樹,從當年的種子長成如今的參天大樹,紮根美西,庇護著一代又一代華人。」她欣慰看到報社繼續拓展為多媒體平台,「時代在變,媒體也要跟著變。星島能不斷與時俱進,我覺得這是它能走到今天的最大秘訣。」

在談到報紙的未來時,江小梅坦承紙媒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包括紙張成本高漲、廣告份額流失、讀者群老齡化等問題,「但我依然相信,報紙有它不可取代的價值。報紙是一種沉澱式的閱讀。你翻開一份報紙,不是為了追熱點,而是為了理解脈絡、尋找真相。這份從容,是電子媒體無法給予的。」

江小梅祝福「星島日報在接下來的50年裡,繼續堅持專業、守住初心,為華人社區服務、為歷史作見證。」

記者採訪「一腳踢」

1984年6月21日,剛從俄亥俄大學獲得電影碩士學位的劉世添加入《星島日報》美西版,「當時星島正在拓展美國市場,需要有傳媒背景又瞭解美國社會的人才。」他從基層記者做起。198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在三藩市舉行,成為他記者生涯的第一個重大考驗。「那時候的新聞工作與現在完全不同」,他回憶道,「記者要『一腳踢』——採訪、拍攝、沖印照片、寫稿、甚至排版,全都要參與。」

記者經歷塑造了劉世添的工作理念:「真實、快速、深入」成為他日後管理報紙的三大準則。他在1991年5月1日被任命為星島三藩市地區負責人時,迅速適應新的角色。1992年,他力主引進北大方正排版系統,將黑白報紙升級為彩色印刷。「當時很多人反對,認為成本太高。但我堅信,彩色報紙是未來趨勢。」改版後的報紙大受歡迎。

更大的變革接踵而至:1993年設立屋崙辦事處,擴大服務範圍;1995年創建全美首個中文報紙網站singtaousa.com;1996年創辦星島中文電台(AM1450),1997年電台擴展至AM1400頻道;2013年開創STV星電視等。「創辦電台是最艱難的挑戰」,劉世添回憶道,「當時沒有現成經驗可循,我們是一邊摸索一邊前進。」他特別提到現任社長梁建鋒當年「從報紙調任電台新聞總監,他主持的《自由講》欄目很快成為灣區最受歡迎的時事節目。」

2004年,香港《明報》進軍三藩市市場,劉世添採取「主動出擊」策略應對競爭,收購歷史悠久《金山時報》改版為全彩日報,推出《東周刊》,並將辦公室遷至布里斯本(Brisbane)海景新址,「那四年是真正的硬仗」,他坦言,「但我們靠內容品質和社區信任贏得了最終勝利。」

危難時刻 彰顯擔當

在劉世添看來,媒體的價值不僅在於日常報導,更體現在危難時刻的擔當。他歷數星島參與的重大賑災活動: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2004年南亞海嘯、2005年卡特里娜颶風、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等。「汶川地震時,我們發起募捐,最終籌集到220萬美元,是全美華媒之最。」

這種社會責任感也體現在日常社區服務中,星島舉辦的工展會、教育展、歌唱比賽等活動,成為連接社區的重要紐帶。「媒體不能只做旁觀者,更要成為社區的參與者和建設者。」。

談到數字時代的衝擊,劉世添稱「全球紙媒都面臨同樣困境:廣告減少、發行下滑。這不是星島獨有的問題,而是整個行業的挑戰。」但他反對「紙媒消亡論」:「《USA TODAY》在酒店免費派發的模式證明,紙媒仍有其存在價值。關鍵在於找到新的定位。」他特別讚賞星島現任團隊在新媒體領域的探索:「梁建鋒社長將《總編輯時間》打造成訂閱量超24萬的品牌欄目,說明優質內容永遠有市場。」

對於華媒人才流動問題,劉世添持開放態度:「星島像是傳媒界的『少林寺』,很多年輕人在這裡練就本領後走向更廣闊舞台,這是良性循環。」他自豪地列舉了幾位從星島走出去的成功媒體人。

薪火相傳 寄語未來

2017年6月20日,在入職星島33周年之際,劉世添榮休,時任星島新聞集團海外部行政總裁鄺景廉稱讚他是「業界翹楚,引領潮流」。

回顧33年曆程,劉世添說:「我最自豪的不是業績數字,而是帶出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團隊。如果灣區最後只剩一家華文媒體,我相信一定是星島。」他也對星島未來充滿信心:「梁建社長對新媒體的理解比我深刻,他帶領團隊開發的融媒產品,讓星島在數字時代繼續保持領先。」他認為:「無論形式如何變化,內容為王的原則不能變。真實性、時效性、深度性,永遠是新聞的核心競爭力。」

在星島美西版創刊50周年之際,劉世添送上深情祝福:「50年對一個媒體品牌而言,既是里程碑,更是新起點。希望星島繼續保持創新精神,在堅守新聞專業的同時,勇敢探索未來媒體形態。」

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