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內地順德基孔肯雅熱疫情爆發,單是佛山確診病例2658宗,世衛專家警告可能出現大範圍疫情。究竟什麼是基孔肯雅熱?傳播方法是怎樣?又有什麼預防方法?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主席、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教授接受《星島頭條》網訪問,拆解何謂基孔肯雅熱。
基孔肯雅熱︱由基孔肯雅熱病毒引起 經蚊子傳播
基孔肯雅熱是由基孔肯雅熱病毒引起,是一種經蚊子傳播的傳染病。當基孔肯雅熱患者被病媒蚊叮咬後,病媒蚊便可能受到感染,若再叮咬其他人,便有機會將病毒傳播。
劉宇隆稱相關基孔肯雅熱並非新鮮事物,在多個地區都曾出現,包括泰國、加勒比海、新加坡、印尼、巴西等。
他認為基孔肯雅熱的感染率很高,十個人中大概有三分一至四分三的人都會感染,一個地區感染,隨時幾十萬人中招。他相信目前順德已起碼有三成至七成人受到感染。
基孔肯雅熱︱白紋伊蚊或成傳播媒介 叮咬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香港並未有發現傳播基孔肯雅熱的埃及伊蚊,但同樣可傳播基孔肯雅熱的白紋伊蚊卻屬於本港常見的蚊品種。這些蚊子主要在白天叮咬人,而叮咬的高峰期在清早和傍晚。
劉宇隆又指,在罕有情況下,基孔肯雅熱病毒也可在嬰兒出生時由母體傳給新生嬰兒。
基孔肯雅熱︱病徵有發燒及關節痛 多數病人無須送院
劉宇隆表示,基孔肯雅熱比較罕見,病情較登革熱為輕。一般來說,若感染基孔肯雅熱,會有發燒、關節痛、全身出紅疹、筋膜炎、痕癢或皮膚有火燒感覺,醫生診症時要了解患者是否有外遊紀錄以作診斷。
他又稱,基孔肯雅熱病情較輕微,通常都無需送院,但「一老一嫩」長者和嬰兒、長期病患者,尤其免疫力較差的人士有機會因病情而送院。有部分患者在感染後3個月或出現慢性關節炎徵狀,但並不常見。




基孔肯雅熱︱無特效藥醫治 避免被蚊子叮咬是最佳預防方法
目前沒有特定的抗病毒藥物治療基孔肯雅熱,治療方法主要是紓緩症狀,包括止痛退燒、治療關節痛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若出現類似慢性關節炎徵狀的後遺症,醫生亦可處方胺甲蝶呤(Methotrexate)。
劉宇隆稱,一般後遺症會在一段時間後消失,惟部分人士如40歲以上、本身有關節問題等,就較難康復。
劉宇隆又指,目前沒有預防基孔肯雅熱的疫苗在本港獲註冊,美國有相關疫苗供高危旅客等接種。
基孔肯雅熱︱預防被蚊子叮咬 防止蚊子繁殖
劉宇隆強調,要預防基孔肯雅熱,就要預防被蚊叮。根據衞生防護中心的資料,預防蚊患包括:
1. 穿著寬鬆、淺色的長袖上衣及長褲。
2. 於外露的皮膚及衣服塗上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昆蟲驅避劑。
- 孕婦及 6 個月或以上的兒童可以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昆蟲驅避劑。在一般的情況下,孕婦使用避蚊胺的濃度上限是30%,兒童則為10%
3. 採取其他關於戶外活動的預防措施:
- 避免使用有香味的化妝品或護膚品
- 依照指示重複使用昆蟲驅避劑
- 如同時使用昆蟲驅避劑及防曬液,應先塗防曬液再塗上昆蟲驅避劑
預防蚊子繁殖
1. 防止積水
- 每星期為花瓶換水一次
- 避免使用花盆底盤
- 緊蓋貯水器皿
- 確保冷氣機底盤沒有積水
- 把用完的罐子及瓶子放進有蓋的垃圾箱內
2. 避免蚊蟲滋生
- 應妥善存放食物及處理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