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關稅未必引致長期通脹,但你在收銀台前就會感受到它的存在
總統特朗普宣佈「解放日」關稅措施後,外界一度預言經濟災難即將來臨——物價會飆升、市場恐慌、企業縮手,美國或陷入衰退。但三個多月過去,美國經濟依然強韌,股市創下新高,通脹雖未消退,卻仍維持在中等水平。
那麼問題來了:損害在哪裡?
實際上,特朗普加徵關稅的最大代價,從來都不會直接反映在經濟指標上。
以通脹為例,通脹衡量的是物價隨時間上升的速度。關稅屬於一次性的價格衝擊,導致受影響商品突然變貴。舉例來說,一輛五萬元的汽車,加稅後可能售價變成五萬五千元,但此後價格不會因為關稅仍在而持續上升。也就是說,關稅不會長期推高通脹,因為它不會改變物價上升的節奏。
關稅的真正傷害,不在於它推高通脹或拖垮股市,而在於它限制了美國消費者的選擇。
以購買洗碗碟機為例,關稅前,消費者可從廉價中國製、美國製耐用型、韓國高科技型等多款產品中挑選。但在關稅生效後,外國製造商可能減少供貨,美國零售商亦可能不願進口上架。原本想買韓國高端機的消費者,現在可能只能退而求其次買美國機種。
關稅減少了選擇,即使本地生產商沒有提價,消費者的處境仍然變差。
某些商品更因為缺乏本地替代品而受創尤深。以咖啡為例,美國本土氣候不宜種植,大多仰賴進口。當關稅逼使外國供應商轉向其他市場時,美國的咖啡供應可能銳減,更多人將在早上無精打采地上班。
此外,關稅也可能拖低本地產品的品質。假設某家美國雪櫃公司原本與墨西哥零件供應商合作多年,但對方因關稅問題停止供貨,公司被迫尋找新供應商。新的零件可能較貴,或難以與現有設計配合,結果就是——消費者花相同的錢,卻買到更嘈吵、更耗電、更易壞的產品。
關稅帶來的影響亦非人人均等。低收入家庭把收入中較大比例用於食品、衣服和家電等商品,比富裕家庭更容易受關稅衝擊。更甚者,低價商品有時關稅比奢侈品還要高。根據最新貿易數據,進口的男士羊毛西裝平均關稅為18%,而人工纖維製西裝的稅率則高達41%。
換句話說,收入最低的一成家庭,承受的關稅壓力是最高收入一成家庭的三倍,這群人卻最無力負擔。
關稅在不知不覺中,削弱了美國消費者的經濟自由——他們一直以為自己理所當然地可以按意願購物、用合理價錢買到優質商品,卻忘記了政府的干預隨時可以推翻這一切。
未必會有哪個經濟指標準確記錄了變差的那一刻,但日積月累,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成本終會浮現:選擇變少、品質下滑、價格上升,對最難以承受的家庭來說尤其沉重。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