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台灣人生技協會年會盛大登場

為期兩天的波士頓台灣人生物科技協會(BTBA)年會,近日於哈佛大學西北科學大樓盛大舉行。作為大波士頓地區最具影響力的台灣人科學年會之一,今年的活動吸引超過三百位來自美國各地的學者、業界人士及台灣留學生共襄盛舉,再次展現波士頓生技社群的活力與凝聚力。

BTBA創立於2012年,由一群在波士頓攻讀研究所與博士後的台灣青年科學家創立,初衷是打造一個專屬台灣人在生物醫學與生技產業間交流的社群。

從學生組織到國際交流平台
歷經十餘年耕耘,BTBA已發展成為具正式法人登記的非營利組織(501C3),其活動涵蓋年會、職涯講座、技術工作坊與創業交流等,並與台灣及美國多個單位建立深厚合作關係。年會更是每年最受矚目的盛事,旨在促進跨國科研合作、推動年輕學者職涯發展、並深化台美在生技領域的連結。

今年的年會亦獲得駐波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及國科會的大力支持。駐波士頓科技組蔡孟勳組長出席開幕活動並致詞,強調台灣正在積極推動吸引海外優秀人才返台計劃,無論在研究資源、生活品質或薪資制度上皆有顯著提升。他勉勵與會青年學者勇敢追夢、積極探索科研與職涯的多元可能性,「不只在國外發光,更有機會回到台灣發熱!」

重磅講者亮點回顧
今年年會橫跨兩天,議程涵蓋基因治療、AI藥物開發、感染性疾病、個人化醫療、新創投資等熱門議題,並邀請來自產官學研各界的數十位重量級講者與年輕學者對談交流。以下特別介紹三位具代表性的講者:

作為Akouos公司的共同創辦人及首席外科長(Akouos為Eli Lilly旗下子公司),麥肯納(Michael McKenna)博士是耳科手術與基因治療領域的權威。他在題為「從實驗室到臨床——基因療法重建聽覺的未來」開幕主題演講中,詳細分享其團隊如何結合基因轉殖技術與耳蝸植入手術,嘗試治療遺傳性聽損疾病。他指出:「這不僅是醫療技術的創新,更是一場關於希望的革命。我們希望未來能幫助無數因先天失聰而無法開口說話的孩子,重新接觸世界的聲音。」該演講不僅深具啟發性,也展現跨界整合的潛能。

身為谷歌DeepMind的研究科學家,翁維宏(Wei-Hung Weng)博士參與多項以人工智慧輔助藥物設計、基因體分析與結構生物學的專案,是少數在AI與生命科學間游刃有餘的台灣人才。他在「Trending Topic」專場中,與來自輝瑞、Profluent Bio等企業的高階研究員共同探討AI如何協助解決傳統藥物研發效率低落的瓶頸。他指出:「AI正在改變我們問問題的方式,也改變我們找答案的速度。未來科學的核心競爭力,將建立在資料與演算法的基礎上。」與談者對AI與生技融合的熱烈討論,也讓與會者感受到時代脈動的真實震盪。

作為哈佛醫學院與丹娜法伯(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的資深教授,Polyak教授長年研究乳癌的演化機制與腫瘤微環境對治療反應的影響。在第二天的主題演講中,她分享其團隊如何運用單細胞基因體技術,精準識別腫瘤內異質性與治療抗性機制。她特別強調跨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未來的癌症治療,不再是一種藥打天下,而是為每一位病人量身打造的治療策略。」這場講座不僅聚焦科學,也傳遞出女性在STEM領域堅持與卓越的榜樣力量。

年會多元互動開啟新可能
除正式議程,年會也設有海報發表競賽、職涯圓桌論壇、專家早餐會等活動,提供與會者展示研究成果與建立人脈的寶貴機會。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職涯論壇邀請橫跨業界、學界與政府部門的超過20位講者,包括谷歌、Merck、Moderna、斯坦福大學與Academia Sinica等機構的資深科學家與主管,與青年學子面對面交流求職策略與產業趨勢。

不少與會者表示,BTBA年會不只是知識交流的場域,更是一種情感連結的延伸。在異鄉奮鬥的台灣人,透過這樣的平台彼此扶持、交換資訊、共同尋找方向。

蔡孟勳組長表示:「BTBA不只是一個協會,更是一個橋樑,連結波士頓與台灣,連結學術與產業,連結今日與明日。希望大家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位置,創造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

BTBA共同會長羅維中、胡金儒表示,該協會未來將持續深化其在職涯培育、國際交流與創業連結上的角色。BTBA也鼓勵更多來自台灣的年輕科學家投入志工行列,參與活動籌辦與社群經營,成為生技界新世代的推手。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部分與會者合影。主辦方提供

 

蔡孟勳組長在年會中致詞。

 

蔡孟勳組長同與會者座談。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