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自由黨、立法會議員易志明今日(17日)在立法會大會提出「構建長者友善生活環境」的議員議案。有議員形容「七成公帑照顧住在很高質素(院舍)的老人家」,認為資源分配不公。
易志明指,預期平均壽命持續增加;在出生率下跌的情況下,全球人口老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根據政府統計處預測,香港在2043年每三人中將有多於一人為長者;面對香港長者人口持續增加,促請政府及早作好準備,檢視城市規劃,構建長者友善的生活環境,以滿足長者社交活動的需要、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和幸福感,以及推動銀髮經濟的發展。
鄧家彪:倡為長者家居進行「適老化」改造
工聯會鄧家彪建議,將無障礙環境建設與「適老化」改造納入城市建設及更新重點,並廣泛使用樂齡科技,為長者家居進行「適老化」改造;政府亦應參考《指引》關於社區參與和就業的標準,在家居、鄰里、社區、社福專業四方面建立「四層支援」架構支援長者,採取一切方法防止高齡歧視,全國建構長者友善生活。
自由黨張宇人則建議,促請政府制訂政策及投放資源推廣軟餐,以照顧長者的需要;並加強對照顧者的支援,以提升長者的生活質素和福祉。





李慧琼:七成私人院舍院友所獲資源很少
全國人大常委、民建聯李慧琼指,可將長者分為4個層級,第一層的長者健康、經濟自由;第二層是獨居老人、傷患長者;第三層已經需要政府支援;而第四層則是住在安老院的長者。她表示根據自己觀察,形容現時「七成公帑照顧住在很高質素(院舍)的老人家,但有七成私人院舍的老人家所獲資源很少」,出現資源不均的問題,認為政府需更好分配資源。
管浩鳴:政府應設立更多老人專科門診
選委界管浩鳴指本港正面臨公共和社區設施缺乏、社會資源錯配等多方面的深層次問題。他認為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不應只以經濟成就來衡量,應以如何關顧社會上最弱勢的群體來定義。惟現時不少長者面臨著狹窄的居住環境、不便的出行設施、漫長的輪候診症,甚至被社會邊緣化的孤獨感,與市民所熱切追求的「宜居城市」相去甚遠。
管浩鳴建議政府設立更多老人專科門診,並擴大「家庭醫生計劃」的覆蓋範圍,確保長者能夠在社區獲得及時和高質量的醫療支援;同時,加大力度推廣「流動醫療車」服務,為行動不便的長者提供便捷的診症服務。另一方面,政府可借鑑新加坡「老年護理基金」的模式,設立專項資助,幫助長者應對不同階段的護理需求。

陳沛良:大學生麻雀義工陪打牌 滿足長者心理需求
選委界陳沛良認為精神健康與文化環境等軟件方面亦至關重要。據調查顯示,近年長者孤獨感顯著上升,建議政府採取雙軌策略,一方面加強服務支援,包括擴展社區心理輔導、培訓專業人員,定期上門跟進,並設立量化指標,確保服務既重質、又重量。另一方面要營造尊老敬老的社會氛圍,透過「全城敬老」運動,將傳統敬老文化轉化為具體行動,促進長幼共融,以早前有長者中心招募大學生擔任「麻雀義工」陪打牌為例,雙向交流既滿足長者的心理需求,又促進不同世代間的相互理解。
陳沛良續指,可參考內地「服務加文化」的綜合模式,既能及時回應長者心理需求,更能從根本提升其社會認同與自我價值,使其從單純的福利受助者轉變為積極的社會貢獻者,形成「老有所為」的良性循環。唯有將完善的長者服務與深厚的敬老文化相結合,才能真正構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和諧社會。
記者:李健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