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生物技術實力已成為美國行業的真正威脅。多位關注中國交易流向的專家表示,美國特朗普政府的相關措施可能會進一步削弱美國市場。「2024年流入中國的交易額達到300億美元,而到2025年年中,已經超過了這個數額的一半。
雅虎財經報道,安永生命科學負責人阿爾達.尤拉爾密切關注這一趨勢,他表示,中國不再只是為全球提供仿製藥和活性藥物成分的生產基地。中國長期以來被視為「me too」生產商,即仿製藥製造商,以及活性藥物成分來源。但現在,中國通過簽署更多本土研發藥物的許可協議,並增加在國內進行的臨床試驗,展現出實力。尤拉爾表示,「這些數字非常有說服力。幾年前,我們幾乎沒有交易,或者2016年也許不足10億美元。到去年,中國公司開發的藥物等資產授權給美國公司的交易額,已經達到300億美元。」這並非一夜之間發生的。尤拉爾說,中國在2015年就制定了發展生物技術行業的路線圖,10年後,這一計劃正在實現。
美國公司在從中國購買或引進產品時會進行盡職調查,包括與現有藥物的對比試驗或重復臨床試驗,以確保數據和療效結果的準確性。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對美國知識產權被竊取,以及中國數據可靠性的擔憂。此前,這些疑慮促使美國國會議員在2023年提出了《生物安全法案》,禁止任何獲得聯邦資金的實體使用來自「關注公司」的生物技術設備或服務。但法案目前在國會擱置。
與此同時,生命科學界對中國的興趣持續上升。藥明生物、藥明康得和華大(原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等公司受到密切關注。疫情期間,研發疫苗的康希諾也進入視野。
隨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研究經費被削減,以及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人員流失,業內人士警告稱,中國可能會填補這些空白並吸引美國人才。尤拉爾說,「美國仍有投資能力,但可能不再是唯一的選擇。」他解釋說,中國目前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雖然擁有政府資金和受西方教育的醫生與研究人員,但缺乏美國資本市場的實力。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交易是美國公司從中國企業管線中購買早期資產,帶到美國進行驗證、生產並銷售。與此同時,美國本土的生物技術行業投資和IPO活動放緩,特朗普政府對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經費削減正在加劇這種低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