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通過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井友倫強調,該法案不僅是美國應對全球資本與供應鏈重組的戰略回應,更是特朗普政府推動「國家主權貨幣化、製造業回流、本土科技主導權」三大戰略的制度平臺。他指出,該法案將對華裔美國人產生深遠影響,可能促使更多高淨值華人將資產配置重心轉向美國。
井友倫從五個方面分析解讀了《大而美法案》。首先,這代表美國製造業的制度性重啟,華裔企業成為國家安全鏈條的關鍵一環。該法案強化了製造業回流激勵機制,包括延長《晶片與科學法案》的稅收減免,並為在美國建廠的企業提供十年免稅期和用工補貼。他認為,這一政策尤其利好南加、灣區和德州等地的華人企業,使其成為國家安全型製造生態的一部分。
第二,精英華人家庭的制度紅利,投資與居留身份首次完全掛鉤。井友倫提到,法案設立產業貢獻型綠卡計畫,允許在半導體、AI、生物科技或國防工業投資超過300萬美元或創造20個就業崗位的外籍申請人快速獲得移民身份。移民政策已進入國家利益導向期,身份將取決於對美國的科技主權或製造業貢獻。他指,這一政策特別有利於擁有技術和資金的華人家庭,為其提供長期居留和事業發展的制度保障。
第三,資本市場防火牆制度化,為華人中產資產安全提供更高保障。該法案授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和財政部建立資本審查機制,加強對境外背景資金的審查,尤其是股權不透明的投資路徑。此舉並非針對特定國家,而是確保美國資本市場免受系統性風險干擾。井友倫表示,對於持有科技股、能源ETF等高波動性資產的華人投資者而言,這是一次「制度性防護升級」,而非封鎖。
第四、中國投資新規與全球資金流重組,資本轉向美國的趨勢。7月4日起,中國實施針對個人海外投資的境外證券申報與稅收政策,對投資美股、港股等徵收5%-15%的境外持有特別稅。哈佛經濟學家Kenneth Rogoff的「金融壓抑理論」認為,此類政策可能限制資本外流,但實際效果或促使高淨值華人將資產轉向制度更穩健的美國市場。
第五,制度認同與利益綁定,華人與美國的長期戰略關係。該法案的深層意義在於「制度綁定」與「價值歸屬」的雙重建構。美國的制度優勢在於能吸納多樣性並保持統一性,該法案不僅強化美國本土經濟結構,也為華人資本、企業和家庭提供了融入美國國家利益體系的機會。在全球格局重塑的背景下,美國正成為全球華人的「制度歸屬之地」。
井友倫總結道,《大而美法案》展現了特朗普政府的前瞻性戰略,不僅重塑美國經濟政策,也為華人群體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中國收緊海外投資的政策可能加速資本流向美國,進一步強化華人與美國的經濟綁定。在全球秩序重構的關鍵時刻,該法案或將成為影響國際人才與資本流動的重要轉捩點。
井友倫(Chris Ching),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客座教授,曾任華爾街投行高管,長期研究全球貿易政策、巨集觀經濟模型及國際關係,他擁有加州執業律師與國際審計師雙資格,是加州共和黨黨代表。洛杉磯訊

《大而美法案》對華人群體的影響:井友倫分析五大重點。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