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技術是21世紀全球健康、經濟與安全的戰略核心。在全球健康產業鏈重塑的背景下,中醫藥以「治未病」理念為核心,展現出與西醫協同的獨特價值。
依托「健康中國」、「銀發經濟」戰略及藥用植物數據庫建設,中國加速推動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為全球提供集預防、調理、治療於一體的綜合健康方案。中醫藥不僅傳承千年智慧,還通過與西醫精準治療的互補,契合全球預防醫學與自然健康潮流,為健康市場注入新動能。
一、全球健康市場:中藥「治未病」的互補機遇
(一)健康需求與老齡化驅動
全球老齡化加劇與健康預防意識提升,推動保健品市場快速增長。2024年,全球膳食補充劑市場規模達1,800億美元,植物基產品年增長率達8.5%,遠超行業平均4.5%。
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攀升,45歲以下人群發病率逐年上升,催生預防性天然健康產品需求。例如,降膽固醇藥物(如輝瑞Lipitor,累計銷售1,500億美元)因副作用和價格高昂難以滿足大眾需求;深海魚油雖廣受歡迎,但因行業標準缺失,產品質量參差不齊,2024年全球銷量約160億美元,預計2032年增至238億美元。
中國抗衰老市場2023年規模達749億元,預計2027年突破1,000億元。
歐美市場同樣潛力巨大,2023年美國植物提取物市場收入98億美元,歐洲市場規模34億美元,進口需求增長15%,為中藥國際化提供了廣闊空間。
(二)中藥「治未病」:自然調理的協同價值
西醫擅長急性病治療與癥狀管理,中醫「治未病」則注重整體調理與預防,副作用低,與全球「自然健康」趨勢高度契合。中藥通過植物提取物為慢性病預防和亞健康調理提供解決方案,與西醫形成協同效應。
• 心腦血管健康:黑木耳提取物通過抗氧化和抗炎保護血管,銀杏葉提取物改善血液循環,丹參和三七可降低心腦血管風險約20%。美國FDA標準臨床試驗驗證,黑木耳提取物可提升「良性膽固醇」(HDL),無明顯副作用,與西藥降脂治療(LDL)互補。美國輝瑞藥廠化了8億美元沒辦法研發無副作用HDL化學藥物,純天然黑木耳多糖成功了。
• 抗衰老與免疫調節:黃芪提升皮膚彈性和免疫力,靈芝提取物抗氧化能力比維生素C強5倍,枸杞促進「健康老齡化」。這些產品成本僅為國際同類產品的7%至10%,為消費者提供高性價比選擇,與西醫抗衰老療法協同作用。
(三)藥食同源:中西醫融合的創新路徑
藥食同源理念將中藥與食品結合,傳承「治未病」精髓,滿足特殊人群健康需求,成為中醫藥現代化的重要方向,與西醫精準營養理念相輔相成。
1. 優勢
• 安全性高:藥食同源原料(如枸杞、山藥、茯苓)經長期食用驗證,安全性高,適合廣泛人群。
• 消費者接受度強:基於中醫食療文化的藥食同源理念契合全球「天然養生」趨勢,易獲信任。《本草中國》全球播放量超2億次,助推藥食同源產品海外認知度提升。
• 功能多樣性:針對慢性病管理(如葛根輔助降血糖)、亞健康調理(如酸棗仁助眠)及術後康復(如山藥促進胃腸恢復),滿足精準營養需求。
• 政策助力:中國《藥食同源目錄》2023年新增黨參、鐵皮石斛等原料,為特殊食品開發提供更多選擇。
2. 機遇
• 市場潛力:全球特殊食品市場2025年預計達1,327億美元,2034年增至2,261億美元。中國膳食補充劑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元,年增長7%。藥食同源產品如黃芪飲品、靈芝膠囊填補功能性食品市場空白。
• 技術賦能:微膠囊化技術提高活性成分穩定性,超臨界CO₂萃取技術保留90%活性成分,滿足國際高標準。
• 國際化前景:通過跨境電商和「一帶一路」倡議,藥食同源產品快速進入東南亞、歐美市場。例如,含山楂的消化功能食品在東南亞需求增長12%。
• 精準營養趨勢:結合基因檢測,開發個性化藥食同源特醫食品(如針對糖尿病的桑葉代餐),預計未來5年市場規模翻番。
(四)中國優勢:文化、技術與市場的協同
• 文化吸引力:中醫「藥食同源」理念通過《本草中國》和TikTok傳播,贏得海外消費者青睞,與西醫健康理念形成文化互補。
• 技術領先:超臨界CO₂萃取技術將雜質控制在0.01%,AI優化研發縮短20%篩選時間,達到國際標準。
• 市場基礎:2024年中國健康補充劑市場規模達3,200億元,按年增長10%;跨境電商出口額2023年達50億美元,增長15%。
• 政策支持:國家「健康中國」、「銀發經濟」戰略和藥用植物數據庫為中藥現代化保駕護航。
二、中藥國際化面臨的五大挑戰
1. 古方保護不足
日本研究《傷寒論》《金匱要略》,開發上千種漢方藥,佔全球中藥市場90%,中國僅2%。日本優化「六神丸」為「救心丹」(年銷售額5億美元),韓國改良「牛黃清心丸」佔10%市場份額,古方流失導致中國每年損失約20億元。
2. 國際認證成本高
歐盟和美國FDA認證流程複雜、費用高昂,2023年僅10%中藥出口產品通過FDA認證,限制市場準入。
3. 質量信任問題
中藥材因重金屬超標或摻假,海外退貨率達5%。2023年歐盟因質量問題退貨一批中藥材,出口合格率僅85%。
4. 產業鏈效率低
種植、加工和研發環節各自為戰,數字化水平低於65%,限制規模化生產。
5. 國際市場競爭
印度姜黃提取物以20%成本優勢佔全球10%市場;德國銀杏產品憑借80%臨床研究覆蓋率佔30%市場;美國保健品市場2024年達600億美元,營銷投入佔收入30%。新興產品如藻油和krill油對中藥提取物形成競爭壓力。
三、植物提取物市場拓展與政策協同
(一)出口策略:打造全球品牌
1. 精準產品定位
• 心腦血管健康:推廣黑木耳提取物、銀杏葉膠囊及功能飲料,定位「血管健康助手」,與西藥降脂療法協同。
• 抗衰老產品:推廣黃芪、靈芝飲品及藥食同源功能零食(如紅棗谷物棒),針對25至40歲人群,突出「健康老齡化」理念。
2. 目標市場選擇
• 東南亞:文化相近,2024年心腦血管健康產品需求增長12%,適合推廣藥食同源產品。
• 歐美:抗衰老市場年增10%,黃芪、靈芝產品可融入中高端市場。
• 日本:高齡人群佔30%,銀杏葉及藥食同源產品可與漢方藥協同發展。
3. 質量與合規升級
建立區塊鏈可追溯供應鏈,記錄種植到加工全流程,降低退貨率至2%。提供第三方檢測報告,增強消費者信任。藥食同源產品需遵循中國《食品安全法》及歐盟Novel Food法規。
(二)金融支持:破解資金難題
1. 資本市場助力
支持中藥企業在科創板和香港上市,2023年融資額達100億元。試點REITs(如藥材基地資產證券化),保障原料供應穩定。
2. 產業基金與投資
設立中醫藥基金,聯合「一帶一路」國家投資海外技術與銷售網絡。
3. 供應鏈金融創新
推廣倉單質押融資,釋放流動資金;試點「期貨+保險」模式,保障藥材種植戶收益。
4. 跨境支付優化
推動「一帶一路」國家使用人民幣結算,降低12%匯率風險;推廣數字人民幣,提升交易效率。
5. 專利變現
以植物提取物及藥食同源專利質押提供低息貸款,支持研發;通過區塊鏈保護古方,防止流失。
(三)政策支持:構建全球生態
1. 制定國際標準
借鑒黑木耳提取物ISO國標標準成功案例,推動銀杏葉、藥食同源原料國際標準制定,縮短《中國藥典》更新周期至3年。
2. 保護知識產權
建立「古方版權庫」,搶佔專利根源。日本註冊70%中藥專利,中國僅0.3%。建議借鑒日本「漢方藥制劑標準」轉化為專利,建立傳統知識保護制度,2025年完成1,000個方劑專利轉化。
3. 財稅激勵
企業利用區塊鏈供應鏈保障原材料質量,通過專利質押獲低息貸款,研發稅收減免比例從15%提高至25%,出口退稅覆蓋80%企業。
4. 國際合作
通過「一帶一路」拓展東南亞市場,參加國際健康博覽會,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合作開展銀杏及藥食同源提取物臨床研究。
四、案例分析:成功經驗與改進方向
(一)黑木耳提取物:技術與資金結合
黑木耳提取物通過美國FDA二期臨床試驗和加拿大天然健康產品認證,證明其提升高密度脂蛋白(HDL)功效,無副作用,與西藥降脂治療互補。
另外,近年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英國牛津大學,日本北海道大學,中國南京和浙江大研證明黑木耳多糖亦有抗氧化和抗衰老功效。
(二)黃芪提取物:文化與市場融合
黃芪提取物以抗氧化和免疫調節功效進入歐美市場,2023年亞馬遜出口額達1.5億美元,成本僅為同類產品1/10。2024年獲歐盟有機認證,市場認可度提升20%。通過TikTok和《本草中國》營銷,年銷量增長35%。
(三)藥食同源案例:猴姑餅幹
江中制藥「猴姑餅幹」以猴頭菇為核心原料,宣稱養胃功效,2023年銷售額突破5億元。其成功得益於藥食同源原料高接受度和創新食品形態,未來可進一步結合精準營養技術,開發個性化產品。
總結:邁向全球健康的中國方案
中醫「治未病」理念以自然調理和低副作用見長,與西醫精準醫療形成場景互補,契合全球健康預防需求。
中藥現代化需攻克原材料質量追溯、有效成分研究、國際臨床驗證、全球標準制定及專利保護等關鍵環節。修訂《中醫藥法》以明確藥食同源產品分類,促進與國際標準接軌。
國家應採用「以和為貴」策略,通過市場拓展、金融支持和技術研發協同,借助植物提取物和跨境電商實現短期收益,積累資金反哺技術與臨床研究,形成「市場-資本-技術」正向循環。
未來聚焦中西醫協同標準化和藥食同源國際認證,推動中藥從「原料輸出」邁向「標準制定」,為全球健康貢獻中國智慧。
陳新燊
作者簡介:資深金融人
現任全國資產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