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圖:曾維燊
在氣候災難連連的陰霾中,這裡有一線希望:風向正轉向核能革命,而若美國總統特朗普願意放行,將有潛力領導這場變革。
自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後,美國對核能的支持大幅下滑,但如今已大致恢復。現時大約有61%的美國民眾支持核能,接近歷來最高水平。甚至不少民主黨人亦認為核能是潔淨能源的關鍵來源之一,並希望讓興建反應爐變得更容易。
紐約州州長胡楚(Kathy Hochul)日前對《華爾街日報》表示,她一直支持特朗普政府簡化核電項目的許可程序。「為什麼要花十年時間?」她說。「正因為這樣,沒人去做;門檻太高了。」
國際上的抗拒態度也逐漸軟化。世界銀行上月宣布結束長達數十年的禁令,將重新支持核能項目融資。英國工黨政府亦計劃投入數十億英鎊發展核能。即使是德國這個在2011年廢除核電、關閉所有核電廠的國家,如今也開始轉向:該國大多數民眾現已支持核能,德國官員近日更同意不再反對歐盟計劃中,把核電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同等對待的法案。
核能目前仍是全球最大的非碳基能源來源,對抗氣候變遷至關重要。反應爐能提供穩定的大量電力,對電網而言至為重要。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核能生產國,但其現有反應爐隊伍正隨年久失修而逐步減少。隨著用電需求上升,開發新核電項目勢在必行。
所幸的是,特朗普自視為核能的擁護者,各方開發商也渴望投資先進核能項目。這些新一代項目體積更小、安全性更高,且產生的廢料更少。去年,國會通過一項兩黨法案,加快核能監管委員會(NRC)冗長的審批程序,並容許開發商重複使用成功的反應爐設計。NRC亦已展開簡化流程:去年便提前數月批准田納西州一項先進核能建設許可。
特朗普正試圖進一步推動這股勢頭。白宮最近宣布雄心勃勃的目標,要在2030年前啟動10座新反應爐的建設,並於2050年前將全國核能總容量提升四倍。特朗普總統亦簽署多項行政命令,加速NRC的安全審核流程,重建核燃料供應鏈,協助美國企業向海外輸出技術,進一步擴展整體產業。
然而,有效率與破壞獨立監管之間仍有分別。核能項目從申請至動工通常耗時逾十年,特朗普卻在無「正當理由」下解僱NRC委員漢森(Christopher Hanson),引起關注。總統下令該機構與美國「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合作進行重組,觸發人手縮減的疑慮。他亦要求NRC設下嚴格時限來審批許可證,並重新評估其對輻射風險的模型。
NRC的獨立性可確保其監管人員以安全為優先,而非政治考量。這不僅保護公眾免受設計缺陷所害,也有助長遠維繫社會對核電項目的支持。
國會亦構成另一個威脅。過去數十年間,即使一些項目獲得批准,最終仍因成本上升與天然氣低價競爭而無法實現。如今,共和黨人正推動廢除《降低通脹法》下對潔淨能源發展至關重要的稅務抵免。南卡羅萊納州州長麥馬士(Henry McMaster)——一名共和黨人——警告,此舉恐令該州一項核能計劃胎死腹中。共和黨人亦試圖取消能源部的潔淨能源貸款計劃,雖然參議院版本則提議設立一項「能源主導」貸款計劃,專供核能項目使用。
特朗普應該敦促國會保留有助核能產業發展的項目,並確保美國核能監管維持世界頂尖水平。否則,先進核能只會繼續停留在「未來能源」的口號階段,無法真正實現。